近日,《人民教育》2022年第19期“特别报道”栏目,以《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寿光答卷”》为题,对潍坊寿光市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推介。报道全文如下:
金秋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大棚林立,硕果飘香。
20年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在寿光孕育萌芽。2002年,《人民教育》以特别报道形式重磅推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寿光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年后,教育事业已发生格局性变化,寿光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起,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如何振兴乡村教育,如何创新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进一步关注学生多元化需求促进教育更高层次的公平,成为新时代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一、均衡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受益
【教育故事: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2020年9月,宋靖瑜走进了寿光市汇文学校的大门,她的母亲笑着朝她挥挥手:“原来我还担心遇到‘入学难’,没想到孩子入学前恰好赶上新建的汇文学校招生。学校就在小区附近,家长很省心,也很放心。”
【记者访谈:学校建设是“一号工程”】
记者:老百姓就近入学的需求得到很好满足,其前提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请问寿光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有什么考虑?
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国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后,为应对生育高峰年份带来的入学难问题,寿光未雨绸缪,市委、市政府把学校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8—2035年)》,以“城区增容、乡村提质”为总体思路,确保学校布局与生源分布一致。寿光从2021年启动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到2023年将新改扩建中小学10所、幼儿园44 所,预计义务教育学段将新增学位2.3万个,学前段新增学位5000多个,实现了教育资源扩容与学位增长需求的同步协调推进。
记者:针对生源高峰“密集”建设学校,会出现用地指标、建设资金紧张等问题。寿光如何破解?
张国峰:我们将中小学教育用地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预留中小学建设规划空间;在审批、投资和建设等环节简化流程,确保新改扩建学校项目如期完成。针对近几年城区的新建学校,寿光市委、市政府采用“社会投资、政府租赁、公办管理”的建设运营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建校活力。这大大缓解了财政紧张问题,在入学压力陡增的前提下,寿光不但满足了优质学位需求,还于2021年彻底消除了“大班额”。
【延伸透视:均衡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受益】
2002年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时,寿光重在针对学校分散的情况调整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年来,寿光的均衡发展理念让更多孩子受益。
学前教育是寿光的亮点,市教体局对公民办幼儿园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教师培训、统一待遇要求、统一评先树优、统一督导评价。全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3.09%,省一类以上幼儿园占比72.87%,15个镇街区全部被确定为潍坊市学前教育先进镇街,幼儿园普惠率、入园率分别达到95.11%、100%。
6所普通高中学校均实行划片招生。市教体局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参考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将全市36所初中均衡划分到对应的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片区,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各高中学校没有出现“一家独大”局面,良性竞争齐头并进。
职业教育也办出特色。2011年,寿光市委、市政府整合全市5所中职学校资源,重新规划建设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校创新实施“校园+田园”“校园+企业”“校园+社会”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确定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二、乡镇驻地学校成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教育故事:孩子回到乡镇读书了】
2022年,刘树亮把在城区学校寄宿就读的孩子转回了老家所在的羊口镇新区小学。原来,孩子每周回家一次,和父母交流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回到老家就读,回到父母身边,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多。刘树亮非常欣慰:“镇上的学校并不比城区差,很庆幸能及时让孩子回到家门口的学校上学,我们和孩子心里都更踏实了。”
【记者访谈:镇街驻地成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桥梁】
记者:这一难能可贵的乡镇生源“回流”现象,寿光是怎么做到的?
张国峰:乡村要振兴,教育是基石。就寿光义务教育阶段来说,镇村学校学生占比超过60%。镇区处于城镇村的中间,具有支点作用,既可以承接城区输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辐射带动村居薄弱学校。我们选择4个乡镇作为首批强镇筑基试点镇,坚持“一镇一案”,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结构、突出育人特色等方面,充分发挥镇域统筹和镇政府驻地学校对域内其他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镇域教育教学质量,吸附稳定本地生源,缓解城区教育资源压力。
记者:镇域教育主要涵盖学前、小学、初中,您认为乡村教育要想留住生源最关键的是哪个学段?寿光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特色做法?
张国峰:我们发现,乡村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人到城区买房、租房,让孩子就读县城幼儿园。这些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即使村小再好,也不会回来。所以,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是留住“娃娃”,关键举措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多年来,寿光坚持把乡村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学前教育列入政府公共事业、党委和政府考核、教育部门督导的重要内容。乡村学前教育管理实行“镇村一体化”模式,由镇中心幼儿园垂直管理镇域内的村办园,中心园园长全面主持统筹协调镇域内所有幼儿园工作,不断缩小镇村、城乡差距。目前,全市镇街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89.47%的乡村公办幼儿园达到了省级一类以上幼儿园标准。
【延伸透视:学校改进关键在教育观念的转变】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寿光秉持“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的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发展“公平而又有差别”的教育。
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梓妮爱上了校园足球,体质越来越好。现代明德学校八年级学生张怡然喜欢在学校种植园里翻地、播种、施肥、除草,感受劳动的喜悦。乐器摆上来,民族服装穿戴起来,侯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乐团正在参加民乐大赛的录制……
在寿光,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学校,都着力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努力革除唯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积弊,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体劳科目测评制度,测评结果全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寿光市教体局还明确规定,对音体美劳等学科的教师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单独成系列评价,按同等比例分配考核优秀和优秀教师指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双减”背景下,寿光还以打造高效课堂、优化作业布置为载体,提质增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时空,让他们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个性化成长。
三、让教师像血液一样在县域内健康流动起来
【教育故事:城里的老师到乡村“扎了根”】
2019年,丁立美老师离开了工作20年之久的圣城中学,来到偏远的化龙镇中心小学。作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她用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影响学生、影响教师,创新乡村小学教学研究模式,逐步构建起“沉浸式校本教研、互助式学区教研、问诊式城乡教研”为主要内容的三级教研模式,成为家长认可、学生尊敬、同事爱戴的好老师。
【记者访谈: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有机制保障】
记者: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寿光如何推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张国峰:寿光以县管校聘为抓手,让教师像血液一样在县域内健康流动起来。县域层面,因需而异均衡配置。根据乡村偏远学校用人需求,从城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在偏远乡村学校特设部分高级教师岗位,倾力打造30个省市县“三级”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强带弱提升乡村教师整体水平。镇域层面,统筹协调师资配备。综合考虑域内学校的偏远程度、交通状况、办学规模等因素,把乡镇学校分为镇区学校和偏远学校。对长期在偏远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职称晋升除常规加分项之外,另设任现职内偏远学校工作年限奖励分,调动了教师扎根偏远学校工作的积极性。校级层面,确保人岗相宜。“一校一策”制定岗位竞聘方案,通过分层聘任、双向选择,让每位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乡村教师如何留得住是一个时代之问。请问寿光是如何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
张国峰:除了刚性落实上级各项惠师政策,寿光还形成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激励机制。一是职称改革,尤其是全面落实农村满年限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在乡村学校工作满 10 年、20 年、30 年,分别可以申报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仅2021 年就有2700多名教师享受到了这一政策福利。二是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补贴,自2021年1月起,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600元,多数教师月补贴都达到千元以上,与城区教师相比在收入上更有获得感。三是大力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投入资金4650 万元,建设教师周转宿舍485套,为乡村教师解决了一大难题。四是设置乡村特级教师岗位,面向15个学区评选出18名乡村特级教师,落实了相关补贴待遇,激励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延伸透视:多种方式引领教师校长专业成长】
寿光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早在2000年就开启了 “万人学电脑” 暑假培训活动。20多年来,寿光每年拨付教师专项培训经费300万元用于集中培训,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动作”。
针对校长、班主任、名师、学科教师的不同特点,寿光“量身定制”培训课程,采取专家论坛、专题报告、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
寿光还成立了30个“党员导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导师引领作用。按学科、学段分别成立18个导师团,吸收各学科骨干教师和乡村青年教师参加,为城乡教师手拉手搭建平台。建立起市镇校三级联动的校长梯级培养工程,每年组织一届校长论坛,通过校校观摩、智慧分享等形式,多种方式引领校长寻找学校发展的“金钥匙”。
如今,寿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校长。仅2021年,就有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训人选计划,2名教师入选山东首批“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5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教师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
四、城乡学校抱团发展、共同进步
【教育故事:对薄弱学校“量身帮扶”】
2021年,以优质学校现代明德学校为龙头,以6所乡镇学校为成员的明德教研联盟正式成立。这一举措把许多乡镇教师推上了成长快车道。一位工作仅5年的年轻教师,在短短半年时间先后获评寿光市教学能手、潍坊市初中地理领军人才。
台头镇大坨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农村小学。2019年,寿光市教科研中心小学教研员对该校进行“一对一”定期驻校包靠,从学校管理到课堂教学,从教师成长到学生发展,立足问题,精准帮扶。大坨小学的办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记者访谈:城乡学校实现“抱团发展”】
记者:乡村教育振兴不能单靠乡村学校单兵作战。请问寿光市对此有哪些谋划?
张国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从县级层面统筹协调、全面发力。寿光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以“名校办新校”方式推进集团化办学。二是以“名校办分校”方式推进共同体建设,像建桥学校托管了东七小学、延庆寺小学,实施一体化管理。三是组建教研联盟,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抱团”发展。全市组建了7大学校发展联盟,辐射带动所有乡村学校。联盟内学校实施“捆绑评价”,开展“教学督导+学校管理”双线问效,问效成绩与年度综合督导成绩挂钩,激励城区学校为乡村学校做标杆、当示范。
【延伸透视:特殊关爱“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所学校都不能掉队,每一个孩子也不能掉队。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寿光教育重点关注的群体。寿光始终坚持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享有同等入学权利,并在评优、升学、困难学生救助等各方面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
除开展好校内孩子的特殊教育,寿光特教学校还精准掌握全市重度残疾儿童教育需求,送“教”上门。该项工作持续开展7年,送教教师足迹遍布寿光15个镇街76个村庄,累计行程超14万公里,76名重度残疾儿童足不出户享受到了优质的康复与教育服务。
在寿光,每个孩子都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五、“云端互联”开启教育发展新生态
【教育故事:城乡师生“云端互联”】
在明珠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郭玉虹正通过教学助手,与30公里外的双王城卧铺小学学生互动。卧铺小学教师说:“城乡云端教研联盟成立后,我们经常通过寿光教育云平台与城区学校共享资源、直播课堂、网络研讨,我们学习前沿教学方法更方便了!”
【记者访谈:智慧教育打破校园“信息孤岛”】
记者:寿光为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国峰:寿光市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夯实智慧校园发展基础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多投入,强资源,全覆盖”,建成寿光教育云平台、市级创客中心、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学校创客空间等。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我们的思路是“抓培训,重实践,促实效”。先后组织各级各类培训400余场,教育信息化队伍实现了“领导懂”“骨干精”“教师明”,全市智慧校园平台应用次数已突破1388.42万次,教师常态化应用基本普及。为弥补个别乡村偏远小学师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加大城乡学校协同教研力度,实现教体局、学区、学校、教师四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城乡同步互动课堂。
【延伸透视: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寿光市在学校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渗透信息化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在行政管理层面,打造“教体局—学区—学校”三级互联互通网络,实现区校一体化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单位标准统一、接口统一、登录统一,教育基础数据库全覆盖。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
在学校管理方面,依托智慧校园打造“智慧食安”平台、智能化安全预警系统等,校园安全、环境维护、教育教学工作及师生生活等均实现了智能化。
在师生评价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与评价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管理,评定导师型、专家型、骨干型、胜任型教师,激发教师争先创优和专业成长内驱力。加强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精准检测学情并生成个性化报告,通过分层教学等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
在服务群众方面,依托寿光大数据中心建设“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集成教育、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数据,实现生源精准预测、教育资源建设超前谋划、学生报名入学手续“一网通办”等。
寿光市先后获评国家级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试点县、全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优秀区域等荣誉称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寿光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潍坊教育发布)
作者:魏海政、隋艳玲、董清林、刘传禄
编辑:王骄
审核:王煜玲
高密市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 ...
近年来,该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大育人场域,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多维协同聚力、数字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