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潍坊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丰富劳动实践载体,让学生在劳动中绽放生命活力。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诸城,看看诸城娃们的花样劳动课。
诸城市东坡学校:夯实“1235”劳育模式 助推学校五育融合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诸城市东坡学校创建“1235”劳育模式,实现五育融合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整合与再应用。
主创“1235”劳育模式。“1”即一馆,学校拥有占地近400平米的农业文化展馆。“2”即两廊,学校建设了两条劳动特色长廊。“3”即三园,学校打造了18亩劳动教育基地,含有“东坡粮园”“东坡菜园”“东坡果园”。“5”即五节,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种植节、采摘节、烹饪美食节、“百工”节、劳动文化艺术节,各节日盛典均进行线上线下并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校内劳动实践机会。
开展“1+N”劳动全学科融合。学校通过深化全学科中的劳育素材,实现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从而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意识、习惯的塑造。目前学校已陆续开发出“劳动+生物”植物生长课程;“劳动+语文”农桑田园诗歌赏析课程;“劳动+道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等课程。各主题课程均依托学校“1235”劳育平台协调实施,稳步实现了五育融合下的双促双新。
以劳育活动串联跨学科同向发力。以学校烹饪美食节为例:活动中,各参赛队伍除展示精心准备的菜品外,“东坡辣丝子”“诸城烧肉”“彩花面食”等地方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和技法通通得以展现,使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适时地将“非遗”乡土菜品传承。而其中在烹饪技法中所统整的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也成为活动的最大亮点。
诸城市兴华小学:踏着节气的韵律去劳动
诸城市兴华小学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物候变化,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打造“农耕里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让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课程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厚资源,以节气为重要节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跟着节气学农谚、学劳作、做美食、做手工,养成劳动习惯,逐步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农业生产活动大多与大自然的气候节律息息相关,学生对应节气到学校里的“习劳园”进行种植(播种)、管理、观察、收获,感悟“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运行规律。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触摸二十四节气的温度、湿度、动植物等景物的变换,收集各地民风习俗并践行,踏着节气的韵律开展科学现象探究,让学生既能亲近传统文化,又能感知节气之美。
根据节气特点、乡土气息和年龄特点开展适时的食育劳动。冬至学生学习包水饺,尝试多种口味、多种颜色的饺子面的制作;探究饺子馅、饺子皮的做法;研究饺子有几种包法……学生通过食育劳动,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各地形式多样的传统美食,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大饱口福,一举两得。
探究“中医里的二十四节气”,种植了决明子、天麻、丹参、金银花、白蒿等中草药,与学生一起探究中草药的种植、采摘、药用价值等,弘扬优秀的中医文化。踏着节气的韵律去劳动课程,是应节而生、因气而动、顺势而教、随时而评的生命历程,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诸城市尽美学校:发展峥嵘劳动教育 传承红色精神文化
诸城市尽美学校构建“一院八部五队”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运行机制,利用劳动课和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创意活动。
构建乡土劳动课程体系。学校依托农村教育资源,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年级《和动物交朋友》;二年级《牵手植物》(含盆景);三年级《家乡的矿产》;四年级《巧制标本》;五年级《“我是小小志愿者”》课程;六年级《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课程。
与其他课程相融合。泥塑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采集泥土,在一次次辨识中增长知识,那些珍贵的泥土拿回工作室,在同学们手中又变成一件件鬼斧神工的泥塑作品,这一劳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弘扬了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
特色活动尽显劳动之美。每班设置专属实践园地,每年组织春播节、收获节、劳动技能大赛等,让同学们在种瓜点豆中体会劳动之美,领悟劳动的幸福感。动物考察小队、植物考察小队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跟父母一起探究动植物的奥秘,也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节粮我先行,健康生活伴我行,让同学们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探究膨润土,让同学们了解家乡的矿产,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创新素养。
诸城市实验小学:“幸福立人”劳动课程赋能学生成长
诸城市实验小学结合实际情况开发了“教育+实践”的“幸福立人”劳动课程,以自然劳动体验活动为基础,以项目式劳动课程为特色,以学生成长评价体系为激励,围绕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
开设家庭自主劳动课程。梳理出低、中高两个年级段劳动任务清单,自主设计包括居家整理、清洁打扫、烹饪制作、绿植养护等内容,将家务劳动内容分为:服务自我劳动、服务家庭劳动和交往服务劳动等类型,形成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居家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社团活动为抓手,融合各学科开设项目式劳动课程。如,融纸艺、泥塑、布艺、陶艺、编织等于一体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项目式劳艺课程;含编程、3D创作、无人机、科学实验的拓展劳动思维课程;有“我是交通志愿者”“学做善人桥炉包”“走进百盛商场、龙城市场体验‘我当小小营销员’”的职业体验课程;还有“社区环卫有我”“敬老扶老”等主题活动式公益服务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幸福立人”劳动课程记录手册,采用“平时表现性+阶段综合性”评价模式,记录学生劳动过程和成果,并在学年结束进行劳动成果展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确保劳动教育做实、做细、做精。
诸城市纺织街小学:本色劳动润童年 特色扎染染童趣
诸城市纺织街小学实施“本色劳动”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采取劳动课程丰富化、劳动训练常态化、劳动活动多样化、劳动教育特色化,四化一体,打造“以劳育人,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生态。完善“本色劳动”课程体系,将基础常规劳动、特色扎染劳动、农耕节气劳动相融合设计,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育人格局。
常规劳动学技能。学校划分校园、餐厅劳动责任区,班级劳动岗,落实劳动清单,引到学生日日劳动,规范劳动习惯;特色扎染学本领,学校专设扎染工作坊,开办扎染T台秀,学扎染、秀扎染,多彩扎染润童年;农耕劳动拓知识,设计跟着节气学种植课程,巴植园里种植劳动乐翻天,学生跟着四季种下希望,收获劳动成果与快乐成长;研学基地拓世面,走进永辉乡间,学种地、做农活,实践劳动出真知。
丰富校园劳动活动。组织劳动月、劳动周技能训练及特色展示活动。劳动技能大赛显身手,叠衣服、理书架,穿鞋带、包书皮等等,比一比谁的技能多、谁更熟练;劳动设计大赛突创意,捏泥人、剪窗花,巧制作、做书画等,样样出彩。
诸城市第一小学:做行知劳动教育 塑自信阳光少年
诸城市第一小学以“劳动四化”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外践于行”上下功夫,夯实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增强生活本领。
校园劳动规范化。学校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科学设置校园劳动岗位,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争当劳动小标兵。
家务劳动日常化。学校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优势,以“劳动清单”为抓手,抓好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家校协调同步,搞好“生活育人”。
实践活动特色化。学校开展缝纫、陶艺、种植、采摘等特色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感受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
教育活动多样化。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利用学雷锋活动、植树节、劳动节、研学旅行等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意识。
学校注重劳动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定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劳动素养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
诸城市大华小学:构建“1+N”课程体系 打造劳动育人新样态
诸城市大华小学精耕劳动教育,以“1+N”劳动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劳动技能、涵养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品质为主要育人目标,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N”劳动育人课程是涵盖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育人的融合课程。以学校和班级为主要实践基地,将项目化劳动课程、劳动融合课程、校园志愿岗服务等纳入课程体系中,打造以课程建设为引领,特色打造为主线,素养评价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施新样态。
幸福“5+1”居家劳动课程,即5项一日常规,1项特色技能,从盥洗清理、整理内务、活力健体到洒扫庭除、烹饪料理、美妆家居……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涵养劳动习惯,养成勤奋品质,融洽家庭关系。
开发龙城公益课程。依托时令和节日,家校携手开展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设计规划公益劳动,通过文明城市行动、走进乡村体验农时劳作、走进工厂感受劳动场面等,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以小小行动温暖大大的龙城。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近日,高密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柴沟镇土庄小学召开,全市137所中小学的校长和62名学科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同为乡村 ...
近年来,昌邑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为重点,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机制,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