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劳动教育内涵的高村中学理解
1.乡村劳动教育的现状
(1)地域农耕资源丰富
高村中学是一所乡村学校,坐落在威海市文登区双顶山前、青龙河畔这个充满传统农耕文化的古镇高村,麦香扑鼻、蛙鸣蝉唱、绿色农业、非遗文化等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课堂。
(2)乡情校情学情的需求
高村中学的孩子们,从小就生于古镇长于古镇,绝大多数是父母在外务工常年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的留守儿童,“隔代富养习俗”致使家庭劳动教育严重缺失;其次由于高村中学为乡村寄宿制学校,与乡村田园共生的劳动场域被剥离,“悬置”于乡村。
2.特色劳动价值观
南师大顾建军教授在《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文章中对“特色劳动教育价值观”提炼为“一个精神”“两个态度”“三个行为”“四个观念”。
“一个精神”即"劳动精神";“两个态度”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三个行为”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个观念"即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村理解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整性,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应以“体力劳动”为主,坚持体脑相结合。
以体力劳动为主就是要构建三大板块的劳动教育内容,即日常生活劳动做到日常化,服务性劳动做到公益化,生产劳动提倡身体之心悟之。要以时间为导向,不是画劳动、讲劳动、秀劳动、玩劳动……而是脚踏实地的去劳动,一定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长周期、持续做,形成劳动习惯。
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要“出出汗”“忍忍看”“动脑干”。“出出汗”,就是要关注劳动的强度;“忍忍看”,就是要关注毅力的培养;“动脑干”,就是要提供一些有难度的劳动,尝试一些创造性的劳动,给予学生一些动手又动脑的机会。初中阶段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劳动教育的高村中学探索
高村中学是一所坚守着劳动教育多年的学校,从2016年“开心农场”到2020年“田园农耕”,高村中学的劳动教育实现了从1.0时代跨入2.0时代。“田园农耕”劳动教育,就是以“田园课程”为主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确定课程理念、目标、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从基地构建、学科课程、主题活动和劳动评价等四个维度整体规划,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单一的田园课程走向劳动课程的立体化建构,从重视情趣的获得走向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从强调体验走向深度学习,从活动走向课程的新跨越。
优化校内外资源
构建多维立体劳动教育场域
劳动教育必须有一定的劳动载体,即适合学生劳动的场所和承载劳动课程的实践空间。“田园农耕”劳动教育实践空间的开发主要包括建设校园空间,建立家庭体验场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发社会实践基地四个方面,实现“校园、家庭、社会”有效的联系,牢牢抓住劳动教育的牛鼻子。
田园农耕
1. 建设学校劳动空间
学校摸排中发现,教学楼后有大约半亩左右的闲置土地,校门口两侧有两个大池塘,由于土壤结构和安全考虑,一直闲置。通过对闲置土地土壤的改良、池塘增设安全设施后,定为校内农耕实践基地和淡水分层养殖基地。同时对校内绿植、景观等进行劳动区域规划,设置劳动体验区、景观区等;在致贤楼中厅设置劳动打卡平台、展示平台。
2.设立家庭体验场域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家校共育,才可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对学生全员家访中发现,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但是孩子很少参与种植,学校经过研究,召开分层家委会会议,取得家长支持,为孩子留出几垄“责任田”,作为学生个人的家庭“实验田”。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空间,把学生的卧室、书房,甚至家中厨房、客厅变为劳动教育场域。家庭自我服务劳动之初,学生从收拾衣物、整理书本、协助家人清洁打扫做起,在日常劳动中逐渐养成劳动习惯,习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过一种整洁、干净的生活。
家庭“自留地”
3.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经多方努力获得高村镇政府支持,争取到一块6亩左右的优质地块,作为学生校外农耕实践基地;同时选派农业科技员兼职学校的农业科技辅导员。
4.开发社会劳动场域
高村镇是特色农业大镇,绿色新型农业示范基地众多。我们依托镇政府的支持,与《张富贵红色记忆馆》、《绿洲绿色现代农业基地》签订劳动教育拓展基地合作协议,并聘请相关合作基地农业专家为校外劳动辅导员,共建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共同体。
拓展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顶层设计
与乡村文化共生
建立多元课程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
(1)绘制课程框架球形图
组建劳动教育团队,核心团队主要负责管理实施研究的过程,各班级作为分支,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模式开展课程实施工作,讨论形成了“田园农耕劳动教育”球形图。
(2)搭建七大主题课程体系
从“识农、学农、悯农”三个维度以农耕文化为依托,构建了独立开设的劳技和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活动、学科中的劳动教育、项目化中的劳动教育、互联网+智慧农场劳动教育、非遗民俗中的劳动教育。
(3)理清劳动清单
每日、每周、每月劳动课程按照拓展、实践、创新三个并列且存在递进关系的门类,将劳动课程与晨间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五个单元相融合,形成系列化、集群式校园日、周、月劳动清单,明确实施的时间、师资、物资和评价。
(4)制定六大原则
即劳动教育课程化、劳动教育项目化、劳动技能结构化、劳动内容教育化、实践操作规划化和成果评价可视化。
基地实践体验
(5)形成五个策略
即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劳动经历;不同的劳动体验相同的五感互联;无限的劳动课程与有限的时空和解;从新鲜的劳动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从简单初浅的经历走向对“峰值体验”的追求。
(6)完善十个实施路径
课程实施采用“十个一”的形式进行,即每天一次班内校内劳动评比、每周一节生活技能课、每周一次家务打卡、每周一次级部劳动评比、半月一次劳动实践、每月一次劳动考核、每学期一次劳动周、每学期一次主题节、每学期一次社会参与性活动、每学年一次全校劳动成果展评。
快乐劳动
(7)构建课程群
按照拓展类、实践类、创新类三个并列且存在递进关系的门类进行体系梳理,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学校制定了《“三类十二门”劳动教育课程》。
“三类十二门”劳动课程
“田园农耕”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1.甄选师资,组建劳动教育队伍
成立校级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由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师资队伍。对学科教师进行了劳动教育全员培训,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2.校内自我服务劳动
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劳动服务意识,我们设立校园体验岗、班级体验岗、内务整理岗、宿舍清洁岗、餐厅服务岗、路队监督岗、绿化园艺岗等,分工到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岗位,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挑战、学会合作、学会责任。
自我服务劳动
3.家庭日常生活劳动
分年级制定出各年级家务劳动清单,推行21天劳动挑战计划,每个年段孩子在三周内至少需要学会2-3项劳动技能,每月学校会选取其中的一项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展示。
4.红色基因,培育劳动价值观
开展劳动教育,我们怀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带学生走进“村史农耕记忆馆”,让农耕文物与学生跨时空“对话”,赋予“农耕文物”课程生命力。在学校“辉煌七十年 童眼看乡村巨变”老物件展活动中,选取学生收集的老物件中精选100余件珍贵农耕工具,依据“创造、尊重、责任、生命”即学校倡导的“四大意识”形成10个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农耕老物件背后的内涵故事,紧紧把握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获得真实的“价值体验”,在体悟中实现指向行动自觉的“劳动价值观养成”。
红色之旅
5.学科整合,智慧寓教于乐
在实践中,学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新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等全学科课程有机地统整、融合。这样,“新劳动教育”就有了丰厚的根基、广阔的空间,鲜活生动,学校教育也因为“新劳动教育”有了大地、阳光、扎实而接地气,更具乡土气息。
同学们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通过“田园农耕”与农历节气结合,让学生经历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节气笔记;春分时节,同学们挥起䦆头、拿起耙,亲身体验整地做畦、松土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丰收采摘等全过程种植环节,种植蒲公英、苦菜等本地野菜,种家乡菜、知家乡味,探索一颗种子演变成一颗苗、一盘菜的生命历程……
参加春分、谷雨、芒种等节气农耕活动,亲近传统节气文化,感知节气之美;而“田缘古韵”则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整合项目,同学们在农耕自然课堂中,进行别具风味的小古文吟诵、创作趣味小竞赛。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在劳动中知礼、明理,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农耕节气文化的了解、自信与热爱。
6.非遗传统文化,厚植乡土情怀
古镇高村非遗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脉田糖瓜、梁氏庄园、串黄河、二甲柳编、鲁班锁等具有乡土性的非遗文化,是乡村学生劳动情义养成的肥沃土壤。
在非遗传承劳动教育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学校对相关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决定以地域性非遗传承为基础开展非遗劳动实践活动。明确了培养目标之后,每周设定一节非遗传承课程,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小组划分,选定合适的非遗项目开展相关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非遗项目研究活动。
7.年段分层主题,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围绕“农耕种植”,每一个年级都有种植主题,按主题开展劳动学习。这样的学习主题明确、知行合一,把走向田园、回归乡村、人文共生融为一体。
比如初四级部“葫芦种植”,学生自选葫芦种籽,并亲历播种、长叶、开花、结果和雕刻葫芦的劳作过程,感受劳动之美。初二级部“沙柳村西红柿”,学生从自主探究西红柿生物属性、生长环境等相关知识开始,到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西红柿种植活动,探究学习播种、移植、中耕除草,蓄水保墒、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去掉老叶、通风透光、防治病虫害、温度管理等生长过程的技术技巧,开展系列小课题研究,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
8.社团项目式研究,锤炼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们组成社团,自主确定“古镇农科院”“我是农博士”“探秘土壤”等研究课题,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 其中“我是农博士”主要围绕各年段种植蔬菜活动设计出若干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小课题,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着探究,成为农耕探秘的“小博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农耕“小博士”
“探秘土壤”以土壤、植物的研究为切入点,在种植活动开展之前,学生到“田缘书乡自然教室”采集土壤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并在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水分、光照、气温等指标进行化验或测量,学做土壤分析师,分析结果出来后,再自主选择适合的种植品类。
9.社会公益劳动
引导学生参与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和志愿者服务等课程,通过参与、实践、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价值观。
学校组建和雅志愿服务队,在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基地收获期间,学生志愿者开展义卖活动;采摘新鲜的蔬菜,送到高村镇后泊村老年公寓,为老人包饺子;同时通过合作完成收菜菜、清理、销售、理财等工作,义卖收入存入基金,用于公益爱心捐助。学生从中感悟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养成“劳动从我开始”的社会自觉。
10.扎根乡土资源,“菜单式”研究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高村中学扎根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菜单式”研究,探索了“贴地气、融学科、接生活”涉及农耕与节气、生活、生产、生态、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劳动教育“菜单”,为不同学情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探究活动项目。在“探秘青龙河湿地公园”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学科拓展”式筛选课题,确立了“青龙河污染源的调查”“环境与湿地”“垃圾分类与湿地”“湿地动植物品类研究”等六个“菜单式”小课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活动中,筛选出“历史的活化石—脉田糖瓜”“二甲柳编”“梁氏庄园”等五个“菜单式”小课题。
“田园农耕”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研究,建立基于对学生、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结合劳动教育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性、发展性实施多元化评价。
(1)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从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劳动态度、操作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一系列评价。
(2)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劳动课程用“等级+特长”式评价、作品评价、劳动竞赛评价等方法体现学生的成果。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健康发展。
具体评价:其一是依托每日、周、月劳动清单,评选月、季度、学期“和雅劳动之星”,获得者在全校范围内利用升旗仪式或是班会、晨会等形式进行“劳动心得交流会”巡讲;其二是以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为主的劳动实践个人档案为依据,对校内外劳动课程活动进行综合评定;其三是根据《“我是快乐小农夫”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要求进行综合评价;其四是每月一次班级劳动分享会,每学期一次校级劳动成果展示会。
2.教师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发展意识与责任心、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课程评价:包括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对教师与学生评价设定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家长的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等形式进行修改完善。
劳动教育的高村中学成果
“田园农耕”劳动教育成为高村中学师生成长的优质平台,围绕新劳动教育,立足校内外基地,“田园农耕”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逐步接轨劳动教育拓展性无边界课程,以“田园农耕”特色课程为主要方向,挖掘农耕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育人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在从课堂育人走向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田园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劳动育人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方式更加多元,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异常突出,学校综合教育质量连年攀升,形成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田园农耕”乡村劳动教育模式。
这些成果的相关报道与传播,扩大了学校“田园农耕”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衍生了大量的物化成果:高村中学“田园农耕”劳动教育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强国国家平台、山东教育卫视、山东教师队伍、大众日报、威海日报、Hi威海、威海教育、文登新闻、文登发布、文登大众等40多次推广播出;同时被《中国教育报》作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案例推广;被山东省教育厅作为大中小学基地建设典型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编辑: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