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晶珊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无党派人士。她是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留日归国博士,也是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党外专家,更是东营盐碱地老百姓信赖的“花生专家”。
6月初的华北大地,正是水草丰茂、万物萌发的季节。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的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研究院实验田里,王晶珊教授正蹲在地里仔细查看着土壤情况,刚刚播种的“宇花18号”耐盐碱花生正在厚厚的盐碱土层下悄悄孕育生长。
“家的感觉只有在祖国才能感受到。”
回想在日本鹿儿岛大学的6年求学生涯,王晶珊教授谈到,“到了日本后,正应了许多归国人员说的那句话,真是‘不出国体会不到爱国的滋味’。”在日本求学时,她始终想的就是早点回国,那时候只要一听到中国国歌,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而对于个人日后事业的发展,对财富、名誉等的追求在不自觉中变得很淡。王晶珊说,虽然留学多年,但她从没想过在日本长期生活下去。毕竟那不是自己的家,即使在那里发展得再好,也是在为别人工作。而回国是在为自己国家工作,心里是踏实的。“毕竟家的感觉只有在祖国才能感受到”,这是王晶珊发自肺腑的感受。
王晶珊教授是山东省仅有的6位获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人员之一,还是全省唯一一位来自高校的教师代表。2003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六部委在人民大会堂表彰留学归国人员,王晶姗等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的亲切接见。
“汗水浇过的庄稼才能结出丰硕果实。”
王晶珊常待的地方,除了实验室,就是试验田。她干起农活儿来的劲头,就连在她试验田里帮工的农民工都感到不可思议,“人家可是大学教授,怎么可能在地里受这罪!”但慢慢地,这些农家老汉都逐渐相信她真的能吃得了苦,而且一点儿教授架子都没有,待人特别随和。
“每年到播种和收获的时候,王老师都亲自带我们到田间工作。为抢收抢种,早饭、午饭就在地里吃,晚上天不黑不收工,经常晚上9点才吃上饭。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让我们感动的是,王老师比我们妈妈的年纪还要大,却一直在地里和我们一起忙里忙外。”听到学生的评价,王晶珊自己则开玩笑说:“用自己的汗水浇过的庄稼,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身为科研人员,她一直认为如果只在乎外在的荣誉,就会丧失对科研本身的热爱。“我是学农学的,我的奋斗目标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技术方法,为农业发展尽一份力量。”。
到盐碱地去 因地制宜带动脱贫致富
从2008年起,青岛农业大学的一批批专家教授就开始了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工作,王晶珊就是其中一员。
“毛坨的‘坨’,就是疙瘩的意思,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啊,以前是寸草不长的盐疙瘩。”毛坨村的村民如是说。在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带的800万亩重盐碱地上,怎么脱贫致富,始终困扰着这里的老百姓,也是王晶珊一直牵挂的事。“我是搞花生育种研究的,当时就觉得盐碱地上的老百姓太苦了,花生是高价值经济作物,只要能选出几个耐盐碱的好品种,教给老百姓种,就能让他们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回忆起到初到东营的初心,王晶珊道出了自己朴实的想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晶珊十二年如一日,坚持把适合当地的技术和资源源源不断地带给盐碱地老百姓,为当地带来一场场科技致富的“及时雨”。她带领团队在毛坨村盐碱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筛选鉴定出花生耐盐新种质132份,其中耐盐性极强的种质26份,培育的宇花2号和宇花21号耐盐花生品种在毛坨村盐碱地广泛种植。“白花花的盐碱地再也不是只能种棉花的土地,在这里种出的花生亩产几乎和在普通土地一样高。”王晶珊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不仅产量上去了,而且出油率比普通地块上种植的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盐碱地黄曲霉少,可生产出高品质的花生。”“合身”又“贴心”的科技服务使盐碱地上农业生产“久旱逢甘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毛坨村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认可。
用科技服务 聚焦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发现,解决农民‘致富’问题不能凭借短时的增收,只有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王晶珊说。
2020年,由山东青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在东营市建设的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研究院拔地而起。研究院以王晶珊教授团队的花生研究工作为基础,以科技为向导,以花生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建设特色小镇,以“公司+大学合办研究院”模式集合展示耐盐产业成果,带动耐盐高油酸花生和耐盐植物产业链健康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三角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分无法种植普通作物品种。山东是花生这一重要油料作物主产区,建设花生集成示范园区,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智慧化手段和产学研用一体的便捷条件进行花生育种研究和转化推广。”王晶珊教授团队针对耐盐、高油花生种质资源匮乏,耐盐、高油花生品种培育难的“卡脖子”问题,利用所掌握的细胞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出耐盐、高油花生新品种,解决了本领域世界性技术难题。目前,团队已培育耐盐花生新品种20余个,包括高油、高油酸和兼具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其中1个品种是迄今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花生品种。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是我们的责任,科技服务无止境。”多年来,王晶珊团队的科技服务覆盖山东多个花生种植区。花生种植成功了,王晶珊团队又在甘薯组织培养离体诱变育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其甘薯脱毒快繁技术具有独到之处,“我们把生产的脱毒原种薯无偿提供给多个扶贫村及示范基地种植,收到良好效果。”
用科技服务“三农”,用知识奉献社会面,王晶珊身体力行“为农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广阔的黄三角盐碱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