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素质教育发展史上,烟台是个备受瞩目的地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烟台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4年,烟台被确定为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1997年9月,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烟台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对标新时代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夯实立德树人的“厚度”
通过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1978年开始,烟台地区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教学常规,试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各级各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全市普及小学教育。1984年经省政府验收,初等教育的“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省政府的标准,成为全国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地级市。
198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视察烟台,提出在烟台设立教育改革试验区,委托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当顾问。1990年,国家教委决定将烟台列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1995年,全市通过“两基”验收,12个县市区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在99%以上,小学巩固率99.85%,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每万人口升入高校的比率为22。烟台市委、市政府于1990年制定《1991-2000年烟台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规划》,1993年和1994年相继出台《烟台市九十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烟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作出了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决策。1996年8月26日,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专题听取了烟台教改实验区的情况汇报。
1997年9月,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书记陈至立、副主任柳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山东省委副书记韩喜凯、副省长张瑞凤等领导出席会议,与会代表300余人。李岚清副总理作重要讲话,朱开轩主任作主题报告,柳斌副主任作总结报告。烟台市、招远市分别作了大会经验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龙口实验小学、南山集团教育中心、牟平区大窑中学4处素质教育现场,交流了全国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烟台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
2004年牟平养马岛会议,确立了烟台教育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思路。2005年,出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在操作层面细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到整个社会,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16年1月,烟台获批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还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承担了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校园足球试点城市、德育课程一体化试验区等改革试点任务。在推进德育一体化改革,加强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教育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集中刊发了我市构建“一主两翼三板块”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典型做法。
二、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拓展教育服务的“宽度”
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导向,优化教育供给的结构,大力构建优质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服务。
基础教育。全市普通高中从1978年的423所调整到44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从1978年的7所增加到31所,在校生达5.9人,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段教育的比例由1978年的3.86%,上升到42%,高中段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在调整教育结构的同时,烟台不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全市小学、初中分别由1978年的9624所、1211所调整到291所、213所,学校规模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940所,在园幼儿15.21万人,教职工1.57万人。
职业教育。1979年开始,烟台市实施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经过调整压缩高中,改办一批职业中学,新建和恢复一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改革过程中,烟台下决心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段在校生比重达到65%左右。在全国率先建立集团化办学考核机制,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七种模式之一,在全国进行推广。2008年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职教普教的结构比例合理,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到位。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引进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成立烟台电子信息产教联盟、山东职业教育电子信息产教联盟,推动职教集团“以校为主”向产教联盟“企业牵头”模式转变。实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程,承担中职德育课程“四位一体”改革先试先行任务。
民办教育和国际教育。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意见》,同年9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教育产业对外开放的意见》,把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作为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切入点,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来兴办优质教育机构,提高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完善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
三、以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抬升师资队伍的“高度”
围绕实现“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坚持师资配备与盘活资源相结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978年7月,创建烟台教师进修学院,主要采取脱产培训、在职函授、离职进修、自学助考等多种形式,培养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及教育行政干部。1978~1981年,烟台市对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乡镇教育助理、各县(市)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普遍进行了轮训。
1994年1月,烟台市确立了“队伍建设实施的四培五证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截至2002年,通过各种培训形式,全市小学教师获得专科以上学历的有12746人,占小学教师总数55.94%;初中教师获得本科学历的7013人,占初中教师总数26.28%;高中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的823人,占高中教师总数16.2%。2001年,围绕建立“尊重、关爱、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教育活动和“尊师爱生月”活动、“万名教师访万家”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提高师德水平,促进广大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
2012年以来,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校长全部“摘官帽”。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开展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老化和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实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选育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校长,梯次储备教坛新秀和特级教师等后备人选,着力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教育领军人才。
四、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提高教育普惠的“温度”
围绕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夯实公平硬件基础,强化公平软件支撑,健全公平制度保障,推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先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热水、热饭、冬季取暖、旱厕改造)、校舍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等一系列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百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500余所,建设校舍400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2015年11月,经国家教育督导检查评估组评估,芝罘区、海阳市、莱阳市、栖霞市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标准。至此,烟台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烟台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又一标志性成果。
建立完善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由“人民办”转变为“政府办”。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项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得到有效完善和落实,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健全。2014年以来,义务教育段招生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2015年开始全面取消高中“三限生”,彻底解决择校问题。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注重发挥家委会作用,中小学校都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家校合作育人成效进一步显现。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烟台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2013年全市“班班通”已经全面完成。2014年,烟台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年底又被批准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市。2018年完成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建设任务。14个县市区完成IPV6规划部署,实现了IPV4、IPV6网络双栈运行,成为国内普教系统首个整网开通IPV6的教育城域网。
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是烟台教育的根本遵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不变的努力方向。下一步,烟台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烟台教育综合实力,推动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一是持续实施立足当前需求、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推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推进实施高中阶段普及攻坚工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义务教育段残疾学生入学率。
二是聚焦教育主责主业,落实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的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断增强中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深度挖掘中小学其他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持的课程资源体系,使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以及其他课程形成德育合力、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新课标为依据,以使用新教材为契机,强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推进“互联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把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五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落实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保持我市高考上线率和优生培养在全省的优势。
三是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提升现代治理的能力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学校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带出一支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队伍。坚持依法办学,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教师要坚持依法执教。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坚持以德治校,推动学校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要坚持以德治校理念,营造和谐健康的学校发展氛围,建设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四是全面加强教育保障,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党建引领工程,牢固坚守党风廉政、学校安全、招生考试、信访稳定等底线工作。坚持教师第一的思想,高度重视校长、教研员、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要继续加强教育科研,努力使研究成为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文化的主体。推进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建设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进全市家校合作育人网络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突破,综合施策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作者:烟台市教育局局长 徐建敏
编辑:冀春鑫
“快来看!这个贝壳的年轮里藏着海洋的密码!”近日,在山东省烟台开发区第一小学的贝壳科普馆里,五年级学生季渝皓举着显微镜说 ...
近日,在烟台高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化身“小红军”,奔跑着完成“运送物资”“过雪山”等红色主题定向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