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多“点”发力推动学校新优质成长
发布时间:2024-11-27 09:2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江涛 宋玉华 A+A-
-分享-

  【编者按】近年来,乳山市坚持以“小”市办“大”教育,强基攻坚克短板,扩优提质增效率,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服务好每一个家庭”的理念贯穿于教育发展全过程,先后被评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充分展示出了乳山教育的发展速度、改革深度和民生温度。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以“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为宗旨,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推动学校不断走向新优质。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搭建新优质成长“增长点”

  希沃白板、随机人脸点名提问……数字技术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一个个废弃的饮料瓶在学生的手里成了一支支冲向苍穹的水火箭;运动场上,足球、篮球、排球在欢声笑语中不断翻飞。学生每天都在这里快乐地成长。

  学校始建于1984年,陈旧的设施、狭窄的场地成为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2016年起,市政府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校舍改扩建工程、设施设备数字化工程、校园绿化美化工程等,破解了校舍陈旧和生均场地、设施设备不足的难题。如今,楼宇高端大气,竹纤维墙面尽显清秀,塑胶与草坪全覆盖的运动场地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尚实”主题花园、“青实”种植园等绿色主题小景点缀其中。实验室、电教室、音乐美术教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各类教学器材设施达到国家Ⅱ类配备标准,特别是数字化教室和各类功能室,为学校数字赋能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助力。

  提升综合素养,抓准新优质成长“关键点”

  威海市作业设计奖、山东省科技比赛一等奖、山东省优秀科技组织奖……一份份证书、一块块奖牌展示的是学校“双减”的成果。自2021年1月摘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学校把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作为新优质成长的关键。立足课堂主阵地,推出“问题驱动”样态课堂,落实“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原则,创设校内外资源相融相合的七大情境场域,让学生成为深度学习的主角;推出“基础+拓展+创新+实践”的“441作业模式”,让学生喜欢上实践作业,学科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

  “我最盼望放学后老师带我用衍纸折叠出漂亮的手工DIY作品。”二年级学生姜欣阳对学校课后服务十分向往。为把课后服务打造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助推器”,学校构建起“1+N”课后服务模式,以满足学生“作业、实践、特长”等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导向,在加强作业辅导、保障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的同时,推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开设纸艺、书法、器乐、舞蹈、乒乓球等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有兴趣,锻炼有乐趣,成长有实绩”的课后服务中提升了自身素养。

  锤炼课程品质,抓实新优质成长“着力点”

  “青实”种植园里,秋风轻抚,阳光如织,学生们三五成群地采摘柿子;课堂上,学生们用银杏叶粘贴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图画,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所劳所得……这是校本课程“青实种植”的教学片段。这一课程将劳动与语文、数学、科学、美育等学科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探究中增强综合素养。

  2022年版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后,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生实际,围绕“知识求真、品德和善、行为雅美”课程目标,不断完善形成了“尚实”课程群,通过有效重组、整合和拓展学科国家课程让学生学以“求真”,通过加注校本课程的特色元素引领学生“和善”为人,依托“母爱乳山”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发“红色经典永驻心中”“七彩德育读本”等课程,引导学生行为“雅美”。科技创新、艺术熏陶、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系列课程,已在全校65个社团中有序实施,为学生的未来人生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优质条件、优质育人、优质课程,成就了学校的新优质成长,更让学校成了群众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作者:刘江涛 宋玉华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