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会用剪纸刻图案了,还能给邻居婶婶贴窗花呢!”在滕州市滨湖镇古村民族小学的“村小工坊”里,四年级学生朱晓晓笑着说。她手里拿着自己设计的剪纸作品,边展示边解释图案的寓意。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这所民族小学的校园里常常回荡着锤敲、锯响、织布机轮转的“劳动之音”。
该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70%以上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为有效破解学生劳动经验缺乏、职业认知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学校自2023年起以“村小工坊”为载体,将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
以“职业工坊”为平台
让劳动教育“有场景”
学校在充分调研学生家庭背景和地方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设了“村小工坊”,设立木工坊、民族刺绣坊、农耕坊、民族餐饮坊4类职业体验场景,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和退休教师指导。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民族刺绣坊”和“农耕坊”。在刺绣坊里,学生在土布上描线、穿针、打结,不仅学习传统手艺,而且理解了“绣娘”这份职业的专注与执着。在农耕坊里,学生体验农作物从土地到餐桌的劳动艰辛。在秋季收获节,学生穿着自制的围裙,摆起农产品小摊,变身“童子农夫”,用汗水换取“劳动币”,然后在模拟超市中兑换文具、书籍等。
“工坊不是一个场地,更像一块育人沃土。”该校校长邵泽军介绍,工坊课程并非课外兴趣班,而是嵌入课程表的综合实践课程,做到“每周一体验、每月一反思、每学期一展示”。课程设计贴近年龄特点,强调动手、动脑、动情的统一。
以“真实任务”为引擎
让劳动教育“有目标”
在一个“为爱打工”的主题项目活动中,五年级学生自主分工、沟通协作,完成产品制作、包装设计、成本核算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既是“小工匠”,也是“职业人”。
相比以往停留在表面操作的劳动教育,“村小工坊”通过“任务驱动式”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一项完整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有目标”的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化。
在“开一间民族小吃店”项目中,六年级学生分成市场调查组、菜品开发组、财务管理组、宣传推广组等,通过角色扮演真实体验餐饮职业的流程。项目结束后,学生的劳动成果不仅在校内义卖,还被镇上的“信用超市”选中作为“劳动积分兑换产品”。
以“职业启蒙”为导向
让劳动教育“有远光”
“小时候,我以为工人就是搬砖的;现在,我想成为一名设计农机的工程师。”这是六年级学生白英浩在“我的未来不是梦”展示会上的独白。职业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情,而且为他们点亮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灯。
学校借助“村小工坊”的延伸项目打造了《云上职场》职业访谈栏目,邀请快递员、护士、木匠等基层岗位的从业者,采用线上访谈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各类职业的认识,打破“职业等级偏见”。教师结合职业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生涯兴趣测评、自我性格分析。同时,在高年级教室里设立“梦想墙”,鼓励学生书写“十年后的我”,“梦想墙”的内容每学期更新一次,既是成长的见证,也是教育的方向标。
以“课程融合”为路径
让劳动教育“有温度”
在推进“村小工坊”过程中,学校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深度融合。比如,数学教师在讲授《比例与预算》一课时,配合工坊的“摆摊计划”;语文教师在讲述《匠人匠心》专题时,引导学生采访身边的“劳动英雄”。学生所学所感得以转化为真实的劳动成果,课程因此有了“生命的温度”。
每年春季学期末,学校都会举办“工坊成果展”,由学生策划布展,家长、村干部参与打分。2024年的展览主题为“童工匠·梦工场”,设置“民族记忆”“创意手作”“生活小能手”等展区。一名家长感叹道:“没想到孩子们做得这么好!”
当学生蹲在田头,望着自己种下的玉米出芽时;当他们为老人缝制出第一个香囊时,他们也许并不完全懂“职业”两个字的分量。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用手、用心、用汗水参与的过程中,一种更深刻的教育悄然发生。他们终将在劳动中学会尊重,在体验中看见未来。
“今天我当家”
绘画社开展活动
作者:刘超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