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风箱记忆
发布时间:2019-09-03 09:47 来源:《山东教育》(小学)作者: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 冯刚 A+A-
-分享-

每次回老家,总是看到挂在西屋里那个破旧的木风箱,我的心啊,就有一种愧疚的滋味。那是父亲分家时的唯一家什,它就悄悄地挂在那儿,跟随父亲已有五十多年了。

在遥远的记忆里,木风箱陪着父辈那一代人走过了无数个难熬的春夏秋冬,见证了无数个黯淡的荣辱成败。记得有些年岁的时候,父亲不只一次地提起他与木风箱的光辉历史,每每这时,父亲的双眼都充满了晶莹的泪花。

大伯结婚后,就与父亲分了家。那时家里穷的,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吃的了。父亲就住在牛棚里,和牛一块吃睡。爷爷见父亲生活确实困难,就把木风箱分给了父亲,让父亲也有个伴。这些都是父亲年轻时的记忆了。我的脑海深处对于木风箱的感慨却始终是一些羞于出口的记忆,每次拉着它,听着呼呼的风声,心里就有一种涩涩的味道,特别是做饭时满屋子里呛人的烟尘,更成了我逃避的合理借口。每到这时,父亲总是露出他憨厚的笑,质朴的眼神中有几丝无奈。那时我常感激母亲的和蔼,庆幸利用这种和蔼逃脱了任何劳动的机会。想想这些儿时的记忆,一晃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木风箱一直陪伴着父亲,也帮着父亲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在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的柴火比较少,用上木风箱可以使火苗大些,做饭快些,以达到节约柴火的目的。摊上连阴天的时候,木风箱的用途就更大了。干柴被雨淋湿了,做饭时就烧湿的柴火,使劲拉着木风箱,让湿的柴火快一点燃烧起来。拉风箱是个苦差事,一只手累了,可以两只手同时拉。儿时的我也曾拉过风箱,只是拉几下觉得好奇好玩,并没有真的拉着风箱帮大人做过饭。

父亲不会做饭,没分家的时候跟着奶奶一块吃饭。分家后,父亲没了依靠,就一个人试着做饭。其实,那时也没啥可吃,像糊菜团子窝窝,煮地瓜干片,做玉米糊糊,这些都是咱老百姓的家常便饭。父亲告诉我,他做的第一顿饭就是做玉米糊糊。点上火,拉着风箱,等水烧开后,把和好的玉米面倒入锅里就是。父亲是第一次做饭,他不知道等水开了后再倒入玉米面,水未开就倒入了。父亲使劲拉着风箱,他希望火苗大些,饭也能快一点熟。不一会儿,父亲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赶紧把锅端下来,用勺子一搅和,原来是玉米面糊在锅底了。喝着烧焦的玉米糊糊,父亲心里却也美滋滋的,毕竟这是自己亲手做的饭。

后来,母亲嫁给父亲后,正是利用这个破旧的木风箱改变了窘迫的生活,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我出生那年正赶上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分了地,老百姓的日子才开始有了盼头。那年说来也巧,镇上农机厂正好要招工,父亲就去报了名当了一名工人,母亲就在家下地干活。终于在一家人的不懈努力下,艰苦的日子才有了改观。这时,木风箱也好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退出了我家的舞台,成为了一件珍贵的收藏品。或许是因为我这些年上学的拖累,父母多年来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吃穿,在经济上比四邻八舍落后了许多。虽然父母非常的勤苦,但我这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耗费了他们太多的心血。可父亲还是一直守着在别人家早已成为烧火料的木风箱,始终不舍得遗弃,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与期盼。

这些年,脑海中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从儿时的土坯老屋到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父亲的木风箱到现在家家户户使用液化气、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木风箱也早已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历史,液化气炉子、电磁炉、微波炉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做饭再也不用怕连阴天了,地里的柴火也不用再往家运了,都经过机械粉碎成为了有机肥料。

真让人目不暇接呀!而这些变化更让父亲这一代人感慨万千,不知道生活变成了什么样了。每次与父亲攀谈起来,父亲总是那句话:这个社会怎么变得这么快呀,新中国才刚刚七十岁,谁能料到,我们的日子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变呢?

看着父亲那深邃的眼光,听着父亲那感人的话语。我不禁释然,心想:之所以有这些可喜可贺的变化,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哪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许多珍贵的东西变化得更快,有时快得让我们摸都摸不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大江南北之时,回头再来看一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每次沟壑的浅印中,往往会有我们清晰的、难以忘记的光辉岁月。就如同父亲的木风箱,已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寄托,今生难以抹去的美好回忆。

这次回老家,父亲知道今年是祖国七十岁的生日,赶紧让我帮他抬下挂在墙上已久的木风箱。沾着清水,轻轻地擦去木风箱上的灰尘,父亲自豪地对我说,让这件老古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祖国七十周年的大庆,也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

永恒的风箱记忆 ,不变的家国情怀。岁月可以改变命运,唯一改变不了的是我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怀旧、感恩的情愫……


作者: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 冯刚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