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是我们依然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在我的小家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父亲、我和儿子三代人读书之路见证了我家生活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我家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正是解放之初、百废待兴的时候,他的童年经历过缺衣少食的日子,读书更是一种奢侈的愿望。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家中排行老大,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父亲心情好的时候总是在一本厚厚的、泛黄的本子上,歪歪扭扭的记录些什么。他那些夹杂着些许错别字,看起来有点别扭的语句,总让人忍俊不禁。合上本子后,就开始唠唠叨叨地深叹他们当时的不容易。父亲儿时的“教室”只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课桌是用几张漆迹斑斑的旧木桌拼在一起的,搬几个会咿咿呀呀乱唱的破木凳就是课椅。他们挤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握着一支短到不能再短的铅笔写字,偶尔还会有一两只虫子来凑热闹。在读书时,还会有牛羊叫声的伴奏,也许是牛羊听多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它们的叫声都让人感觉抑扬顿挫,像是在读书。
出生在七十年代的我,小时候陪伴最多的是那种小画册,手掌大小,以黑白画面为主,一本画册在同学之间借来借去,要看好多遍才舍得借出去。九五年我考入师范,学校的大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书籍改变了我的人生。八六年,我上小学了,我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桌课椅,煤油灯已经被日光灯管所替代。在领到新书后,我总是第一时间利用旧报纸包上书皮写上自己的名字捧在怀里,最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打开新书,把书里的内容念给全家人听。那个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是学校生活总是简单快乐。那时候放学后我们就约上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围在一起,交换着各自心爱的书籍。
儿子今年上初一了,最爱读书,每次看到他痴读入迷的满足状,我很欣慰也很羡慕。我觉得生在这个年代的他童年真好!各种阅读资源随处可见:图书馆、悦读吧、学校走廊,班级的角角落落,甚至每个超市都配有图书角,各种丰富的图书丰盈着他的内心。校内还有图书馆,里面的书应有尽有,让他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三代人的读书路见证了新中国70年以来的沧桑巨变,新中国的成立,带给祖国的是经济日益强盛、交通日益发达,带给我们普通小家庭的是胸中有更多知识,眼里有更多风景、心里有更多期待。相信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每个读书人的读书路将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顺畅!
作者: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 张霞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