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沂源县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运动场地改造“双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学校“三年规划”,积极开展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办学条件显著提升
全面消除大班额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总投资2.23亿元,完成29个校舍、操场改造提升和75个学校设备购置。
实施农村学校校舍和运动场地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4亿元,完成49个学校、104个项目。建成140套教师周转宿舍。优化农村教学点布局,完成撤并提升15处。
实施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工程。总投资4亿元,先后完成振华实验学校、鲁阳小学新建和振兴路小学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5050个,先后完成振华实验学校、鲁阳小学新建和振兴路小学改扩建工程,新建校舍总面积80635平方米。全面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
实施城区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总投资7522万元,先后完成沂河源学校初中部教学楼、电子工程学校学生公寓楼、历山中学餐厅楼、沂源二中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新增校舍总面积31927平方米。
实施特殊教育第二期行动计划。投资105.6万元,建设沂源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投资50万元,在全县9所学校建起了标准资源教室。以特殊教育学校招生为主,全县普通中小学校就近随班就读为辅,以开展送教上门为补充,送教里程达2.5万公里,确保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段学生35657人,其中小学20209人,初中19448人。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100%和100%、99.99%。
提升管理效能
推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2020-2023年高中自主发展三年规划。制定《沂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推进学校管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扎实推进新高考改革,形成选课模式下的新教学模式和多途径招生模式,积极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全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一直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构建共同体
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按照《沂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方案》,认真做好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以创建带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稳步推进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以强带弱,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确保城乡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6年顺利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前,我县已通过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市级验收,正在全力准备省级验收。
坚持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培训、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优秀班主任评选等途径,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100余人荣获得省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扎实开展各类德育活动。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引领,围绕着重大节日、重要历史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基因”“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异彩纷呈,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剪纸等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德育工作实效性明显增强,社会、家庭、学校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200余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600余人被评为市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深化德育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文化,加强团队建设。7项课题分别在国家、省级立项。8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3所学校被评为省文明校园,9所学校被评为市文明校园。
加强中小学美育和劳动教育。创成市级美育基地4个,县级美育基地10个;创成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45 个,成立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634个。每年定期举办“百灵”艺术节和布谷科技节,学生荣获市级以上奖励1000余个。扎实开展“争当家务劳动小达人”,“争做校园劳动小明星”,“争做社会实践小标兵”系列活动,选树劳动榜样1000余名。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立沂源县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中心,成立“沂河之爱”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咨询”活动,推送微课程76期,录制疫情心理课堂22期,开展家庭教育送教活动16期,举办智慧父母课堂14期,线上线下培训家长10万余人次,全县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开课率达100%。
实施三年发展规划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编辑:冀春鑫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在淄博柳泉中学,“行走的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黄河岸边,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