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淄博 > 正文
淄博市淄川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15 16:15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李炳熙 仇道伟 A+A-
-分享-

山东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炳熙 仇道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更是淄川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在2014年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基础上,淄博市淄川区于2017年底在全市率先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

“深入分析淄川区情况发现,“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实质上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倒挂”问题。解决资源配置的难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找准症结,必须拿出实招硬件、真金白银,整体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办学水平。”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牛少健说。

落实“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

淄川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淄川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列为全区为民办十大实事之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区政府与有关部门、镇办签订目标责任书,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领导保障。

解决“钱”,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

淄川区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利用年初综合预算、区级体彩公益金、生均公用经费等各种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支持,两年来,累计投资达3亿余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学校、提升改造、塑胶全覆盖、教育信息化等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建立三级联审制度,精准实施经费投入,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力推进了创建工作进展。

补充“人”,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淄川区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出台《中共淄川区委淄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全区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向教师队伍倾斜。两年来,按照“退补相当”原则,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50名,有效缓解师资队伍结构性紧缺问题。同时,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根据学校生源变化情况,及时分流结构性富余学科教师,积极引导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积极鼓励学科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流动,进一步推动了校际间师资相对均衡。

提升“质”,推进城乡学校内涵发展一体化

现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构建起以章程为引领、三年发展规划促落实、权限清单保运行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理念得以落实,教师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常态化,学生自治管理机制日趋完善,民主监督有效落实,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特色学校文化更加鲜明。近年来,淄川区加强特色学校和学校文化建设,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理念,引导各中小学更新教育理念,多渠道发掘学校的办学特色,把特色学校建设与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特色学校创建上突出学段、地域和办学特色,着力打造特色项目,推动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两年来,有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冰雪特色项目学校;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5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高中学校分别被评为省排球、健美操、田径(橄榄球)特色高中;4所学校被表彰为市级科技先进组织学校,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学校;3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德育品牌学校,8所学校被表彰为市级德育先进单位;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心理健康示范学校;2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73所学校创建为淄博市数字化校园;18所学校创建为淄博市智慧校园。)

德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淄川区扎实推进全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制定《淄川区普通中小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全区德育一体化改革,形成了一批优秀德育品牌,德育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开展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德育工作者推选认定,搭建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管理水平;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实践课程。全区各中小学推出了“二十一个好习惯”、“快乐星期三”、“绿色大课堂”等主题活动。开展“读书节”、“布谷科技节”“小星星艺术节”等文体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德育成效;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突出红色文化、聊斋文化、陶瓷文化、鬼谷文化等特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德育课程;实施家校共建共育工程,开展教育开放月、校长接待日、“大家访”等活动,强化家校沟通。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健全德育网络,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均衡,通过“空中课堂”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校际间优质课推广,让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建成淄川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学科通过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两年来,全区教师上传平台网络公开课6000余节,实现了骨干教师优质课资源在城乡学校间的有效共享。(两年来,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获“恩欧希”大奖3个,一等奖37个;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一等奖2个;山东省中小学生创客大赛中,获一等奖11个。在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商城路小学创意智造项目获得一等奖。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区实验小学一名学生作品获一等奖。)

作者:李炳熙 仇道伟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为课堂注入“山河之魂”——淄博市积极构筑初中地理实践“育人引擎”纪略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在淄博柳泉中学,“行走的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黄河岸边,他 ...

08-11 09:5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