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田埂分明的菜地里种满了各种的蔬菜,大葱、韭菜、菠菜、白菜、秋葵……品种齐全,生长态势和品相都不错。”这是位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寒亭校区东侧的“开心农场”。在课间或者课后时段,总会看到身穿迷彩服的学生们在各自班级的责任田里除草浇水,动作很是在行。说起眼前这片“开心农场”正是该校基础应用系打破传统的学分、课堂教育模式,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推动“农耕文化”与“工匠精神”携手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劳动育人的新路径。
建筑垃圾填埋地变农场
“现在的开心农场,原来其实是一片建筑垃圾填埋地。农场的改造也是立足于我们这个校区的基本情况。”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基础应用系党总支书记孙学武介绍说:“在充分考虑‘如何打破劳动教育在学分、课程等硬约束?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自发参与劳动实践?’等问题后,我们找到了利用废弃土地,改造修建农场这个突破口。”
据了解,从2020年12月开始,全系师生用5个月的课余时间,把堆满建筑垃圾的废地规划整理成了25块责任田,除1个示范田外,其余的24块责任田分别由24个班级认领,并于今年4月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一步步做起,成功把2亩多的闲置荒地变成了开心农场。
“以前在家都是看着爸爸妈妈动手种菜,自己从来没动过手。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播种、浇水、施肥,看着它们一点一点长起来,心里挺有成就感的。不但能品尝到自己亲手种下的劳动果实,还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收获很大。”21613班的李鑫杰同学说。
“农耕文化”与“工匠精神”携手发展
作为交通特色的高职院校,如何在这片农场上将“农耕文化”职业教育倡导的“工匠精神”有机结合?为此,该校因地制宜,在农场的改造施工上做了巧妙的设计。
今年3月底,基础应用系美术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开心农场”的东边的空白墙进行了彩绘。墙画内容分为农耕文化和工匠精神两部分,其中农耕文化着重突出劳动和收获的关系;工匠精神部分则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展示了汽车、道桥、物流、航海等行业景象。同学们用1个月的课余时间绘制出手稿,于6月30日成功完成了一幅展现农耕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百米画卷”。
“这幅百米墙绘,是该系全体师生向建党10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通过绘制墙体彩绘的全过程,让同学们充分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内涵,树立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观。”孙学武表示。
除了修农场,画墙绘,今年5月份,为淬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做到修旧利废,基础应用系三位辅导员还带领学生,将一批废旧餐桌椅,经过测量、切割、焊接、打磨、刷漆、安装,制成36个组件,组成了近100平方米的舞台。
“开心农场”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了农耕文化,收获了自己的“菜篮子”,尤其是绘制墙画、利用废旧餐桌椅制作舞台等,则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提升了艺术素质和工匠技能,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巧妙融合,让学生们在亲身行动中感受了不一样的劳动教育。
作者:孙悦琛
编辑:周玉森
审核: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