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师工作室共22个,涵盖小学初中所有学科所有学段。整体理念是引领带动,提高全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方向是全体教师共同走集体读书、集体写作、集体教研,推动书香高新区建设。
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高新区名师工作室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新区教师优秀群体,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成员每年完成不少于100万字的读书量,每年至少要有1节研讨课或专题讲座
名师工作室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展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基地。为此,高新区建立了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让其成为教学研究的平台、教师成长的阶梯。
各团队坚持行动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务实开展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着眼点和立足点,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效减负,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构成上,以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为主,使之成为优秀教师后备团队的培养基地,为教师成长铺路架桥。
在那,要求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步骤;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主持人向成员推荐教育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制订相应读书计划,每年完成不少于100万字的读书量。打造专题网站,通过网络传播、在线互动、集体研修,使之成为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的生成站。
同时,定期集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每月一次、半天时间,各自对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进行课例研讨、评课沙龙。成员积极主动承担课题,确保每年有一篇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观摩、考察学习,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担任导师。两年多来,他们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一师一优课”活动,共同讨论教学问题,每两周一次公开课展示,全体成员参与备课、听课、评课。
生物名师工作室申请“十三五”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成功立项
各团队以课题教研为立足点,引领学科教师展开课题研究。如高新区生物名师工作室申请的“十三五”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生物自主学习素养的研究》在2019年成功立项。该课题要转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实现核心素养关于自主发展和学习学习内容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其成员各有研究专长。负责人杨梅梅具有丰富初中生物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和课题主持能力,陈奎星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李学友、董梅芬是备课组长,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孙玉敏、李金花、李秀芳、尹明明都是生物教研组的骨干教师。从案例分析、调查问卷到课题研究,他们从小处着眼,立足学生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质的改变。
高新区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则以构建“学研行”组织为总体目标。他们借助“一师一优课”活动平台,立足主题教研,积极打造适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研修,搭建展示教师教学个性与魅力的业务平台。他们推进“一读两写”活动,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如“一读两写”(读教育教学专著写工作日记、教后札记)活动开展扎实。教师把两记在工作室微信群及学校学科群进行展示交流,打造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告别教书匠的角色,要做就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作为市、区两级工作室核心成员,王志强认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功有三点:专家引领、亲身示范、.辐射指导,全体成员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身示范,上观摩课、同课异构课、三磨两备课,将最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通过组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研讨、援疆支教、课题研究、读书分享等活动一起成长。他们注重提炼教学主张,构建高效课堂。他们认为,告别教书匠的角色,要做就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个人教学风格、价值追求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此,主持人任红淘以课为载体,提出了追求小学数学“思辨·建构”课堂的教学主张。这是他近十年持续思考的成果,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思辨,实现个体对所学知识本质的内在建构,逐步实现解决问题思想方法的建构,逐步实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建构。
贺焕武说,每天再忙、再累、再晚,也要完成读书任务。他总结,读书最有效的方法有读书不二法、波浪渐进法、垂直阅读法、字斟句酌法、提炼法、研读法、举一反三法等。而李月中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他重要启发:建立记事簿、积累一个美术的“抽象概念词典”、给每名学生建立一个草稿本写答案、记教育日记。赵春山则将读书活动带回了学校,开展了教师必读一本书活动,并要求教师进行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教师向“悦读”发展。
三年中,年轻教师迅速“蝶变”,如刘成伟获市初中物理教学能手,贾文昌全省中小学说课大赛中获二等奖,刘文佳代表高新区参加滨州市口语比赛基本功大赛决赛获一等奖。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