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
发布时间:2020-04-08 16:13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A+A-
-分享-

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青科大特色”。在日前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前100名高校当中,山东省共有五所高校上榜,青岛科技大学转让专利244件列中国高校第57位,列山东省属高校首位。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

领导带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成果管理、技术转移等工作。学校领导组团带队,每年定期召集优势学科科研精英组成科技“博士行”“教授团”等深入企业举行“成果发布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签订科技攻关合同。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规划。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在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列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学校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等18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健全内部工作机制,规范操作流程,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45 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校企、校地合作,建有1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6个地方研究院,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多元化创业孵化平台。学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建有大学科技园、橡胶谷、新材料科技工业园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孵化300余家科技型创业企业。其中,橡胶谷园区里聚集化工橡胶企业328家,8个国家级和63家省市级研发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集科研教育、企业孵化、会展商务、文化博览、信息、中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与学校紧邻形成科教产融合生态圈,科研人员敲敲门就可与企业对接。另外,橡胶谷与橡胶工业协会合作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资本对接平台。

建立多维度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实践,学校逐步形成“成果转移中心+熟化中心+地方研究院+科技特派员”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学校拥有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每年组织项目对接、路演等300余场次。针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过程中技术集成和中试熟化的关键环节缺失问题,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并作为青岛市科技局两个成果转化熟化试点之一获得1200万元支持。学校还建立了300人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长年开展科技项目推介和技术服务。依托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建设了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聚合物新材料产业集群。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

加大收益激励。横向科研经费的日常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支出项目按学校财务相关规定由负责人签批。横向科研经费到校后,学校只按单个项目实际到账分段提取管理费,100 万及以下部分提取5%,超过100万元部分提取3%,其余全部由项目负责人分配。

实施股权激励。学校积极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对在“学科性公司”中所获股权或实施股权收益进行奖励时,奖励给创办学科性公司的成果完成人(或课题组)70 % 的股权或股权收益。比如2017年,学校从与海尔集团联合成立的海尔科大纳米公司股权中收益200余万元,学校将其中70%奖励给提供技术支撑的课题组,将其余30%划归主要完成人所在学院,作为学院科研产业发展基金。

强化绩效激励。在绩效考核方面,对以学校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学校获得的股份与分红,视同教师当年或次年的科研业绩考核中的科研经费与科研工作量。在职称晋升方面,近三年主持横向项目到账经费或转化收益达300万(理工)或100万(人文社科)可以直评教授;近三年主持横向项目到账经费或转化收益达100万(理工)或30万(人文社科)可以直评副教授。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青岛科技大学:探寻乡土廉韵,以青春行动厚植廉洁初心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09-01 09:13中国教育新闻网

山东大学成立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据山东大学新闻网消息,8月23日,2025低空技术与工程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新闻稿中提到,山东大学已成立低空 ...

09-01 15:22山东政事

齐鲁师范学院 “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建设落成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

09-01 16:34齐鲁师范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