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公开竞标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海洋水体与大气同步观测系统建设技术开发”项目,经过积极对接和精心准备,学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树果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中标,项目经费近1700万,是近5年来学校承担的最大横向社会服务项目。
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等不利因素情况下,学校专家积极响应国家需求,勇于承揽重大社会服务项目,服务国家海洋经济发展。
由于中国近海海洋大气环境的复杂性,不仅存在浑浊水体,还存在吸收性气溶胶以及复杂的海洋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中国近海也是全球近岸水体中极具代表性的水体。
相较于全球其他水体,水色遥感产品在中国近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使国产海洋水色卫星充分服务于我国近海和全球的海洋环境监测,中国海洋大学通过该项目的支持,将沿中国海岸线建立8个具有长期连续海洋水体与大气光学性质监测能力的检验系统,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在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实现水体与大气光学参数等长期、连续、稳定的观测能力。在充分获取和认知中国近海海洋水体与大气光学性质的基础上,充分服务于国产海洋水色卫星HY-1C/D卫星及新一代水色观测卫星的海洋遥感产品检验。
科学技术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项目标书准备与投标、合同起草与签订、税费减免和项目开展工作条件等各环节全面做好支撑保障,确保项目中标和顺利执行,为学校服务国产海洋水色卫星的遥感产品质量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编辑:冀春鑫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