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7月15日,“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创作和民艺调研两个单元,展出著名艺术家潘鲁生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创作的彩墨作品32件。在炎热的暑期,游览大湾区的渔港、码头、村落、街巷,走进大湾区的意象世界,能够于静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中体味到充盈的精神力量。
“海连着天,一望无边,满眼都是蔚蓝色”“高高的楼上闪闪的灯,大大的货船排着队驶进港湾”“多彩的霓虹灯把天空都照得五彩斑斓”“整齐的锅耳墙,成片的油菜花”……画展以“游览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共绘百米长卷”的创意方式,开启了观众的大湾区视觉之旅。许多少年儿童参与到现场绘画长卷的创作之中,潘鲁生亲临现场指导孩子们用手里的画笔记录和表现事物,锻炼他们观察世界和表现自我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感受彩墨力量、创造美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与互动,艺术家寄情大湾区的心愿,在孩子们的画卷里也得到了映现。
潘鲁生说,“我童年时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临摹新年画,那是学画的起点,也是艺术的启蒙”。展览上的临摹活动既是艺术体验,更是希望与传承。艺术家以最熟悉的艺术手法表现大湾区的传统建筑、安静的码头、斑斓的灯牌、整齐的村落,让我们看到了属于大湾区独特的景象。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和品味格调,传统的彩墨语言与现代化题材相融合,天际与海面在水墨氤氲间交汇,彩墨调和,宁静中充满力量,简洁中富有神韵,明亮而不张扬,乡土的情怀与民艺的热爱都融于其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于2019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将近五年的建设,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的大湾区,已成为经济活力充沛、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潘鲁生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路,他长期以大湾区为田野调研点,观察文化发展与产业融合之路。在澳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他倡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潘鲁生而言,大湾区总是有着无尽的文化魅力,那里已成为他洞悉与观察世界发展大势的一扇重要窗口。五年来,他寻访文化古迹,走访手艺人,临景写生,足迹几乎遍布了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他从熙攘的老街巷中,体味着时代发展的印迹;他于盛大的祭祖仪式中,领悟到了香火相续的绵延;他在都市涌动的人流中,感知到了文化乡愁的寄托……这一切凝视与沉思,又被他用彩墨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寄情大湾区”系列彩墨作品,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呈现了大湾区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文化景观,新旧交织,时空交错。这些作品大部分为潘鲁生教授于疫情中创作,是在封闭的校园值守期间完成的。那段特殊的时光,他经常一个人静坐于画案前,检视写生手稿与调研记录,回望田野经历,在大湾区多元文化的复杂性中,领悟到“岁月静好,天下安澜”的画境之美。
巡展开幕当天,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现场围绕潘鲁生的“大湾区”主题彩墨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家认为,潘鲁生的彩墨艺术是发源于传统并呈现当代性的个性表达,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现代转换意识。展览从民艺调研到彩墨创作,呈现了潘鲁生对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协同发展融合共生之路的探索,展现了艺术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记录与洞察;展示了艺术家在文化传承脉络下,以传统笔墨语言为媒介,借助现代艺术形式,以客观平视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变化的记录与思考。
据介绍,潘鲁生教授长期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学院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推出“寄情大湾区”主题巡回展,寄寓了他深厚的教育情怀与文化理想。此次展览既是画家本人阶段性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回顾,也是其人生之路的一个全新起点。
据悉,“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美术馆承办,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协办,展期为7月15日至8月27日。据悉,展品在山东美术馆首展后,还将在深圳、澳门、香港等大湾区城市巡回展出。
编辑:周玉森
审核:李勇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