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为深入挖掘和学习淄博文化,探寻其独特的文化遗产,7月2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琉淄之星”实践团队来到蒲松龄故居,并通过采访蒲松龄后世子孙蒲章俊等,开启了淄博文化的探寻之旅。
在实践活动的首站蒲松龄故居,队员们为这座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宅院所吸引,青砖灰瓦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书房内的桌椅、书架,依旧保持着往昔的模样,仿佛还能感受到蒲松龄奋笔疾书时的气息。墙上挂着的书画作品,更是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蒲松龄纪念馆志愿者讲解(摄影 孙鹤鑫)
在蒲松龄纪念馆,队员们详细了解了蒲松龄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从古老的线装书到现代的精装本,从国内不同版本到海外译本,无一不证明了这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这些让队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感悟到《聊斋志异》的深刻寓意和文化价值。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蒲松龄,以及聊斋文化的传承情况,“琉淄之星”实践团队特意采访了蒲松龄的后世子孙蒲章俊。采访中,蒲章俊谈到,蒲松龄故居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他认为这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同时,蒲章俊还介绍了淄博市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呼吁社会各界以更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和弘扬聊斋文化。
实践队成员采访蒲章俊先生(摄影 陈新宇)
为深度发掘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7 月22 日,“琉淄之星”实践队拜访了锦灰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耿学知,深入了解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文化魅力,及其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
锦灰堆,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以其复杂的构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据耿学知介绍,锦灰堆的创作过程极为繁琐,需要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准把握。每一幅作品都融合了书法、绘画、印章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锦灰堆工艺品(摄影 孙鹤鑫)
采访中,耿学知向队员们讲述了他与锦灰堆结缘的经历。经过多年学习研究,目前耿学知已成为绘制锦灰堆的专家,并开办培训班,免费传授锦灰堆制作技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爱好者和传承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锦灰堆感兴趣,我对这一非遗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耿学知说。
实践团成员采访耿学知先生(摄影 王子懿)
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与智慧让聊斋文化传承至今,并在今天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锦灰堆艺术也展示着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探寻淄博文化,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琉淄之星”实践团队将继续在路上。
(记者 王骄 通讯员 孙鹤鑫)
作者:王骄 孙鹤鑫
编辑:袁琳
审核:白天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