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东方航天港集团的会议室里,全国“两弹一星”宣讲团“物电芯火”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鲍玉通正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奖团队的分享。当听到“海上发射系统从图纸到落地,靠的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劲儿”时,他的笔尖顿了顿——出发前,他总觉得“科技创新”是实验室里的精密数据,此刻突然懂了:那些“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背后,藏着一代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课本里的公式、代码,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夏天,1.5万余名潍院青年带着“追问”走出校园。从走进东方航天港学习科学家精神,到田间地头利用AI赋能乡村振兴,再到沿黄流域调研沙漠治理的科技智慧……这场兼具科技感与乡土气的“行走的思政课”给出答案。
科技扎根乡野:让“硬核技术”连接“乡土气息”
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真问题。黄河“几”字弯的风沙中,“‘潍’愿黄河安澜”团队在宁夏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找到了治沙的科技密码:通过科学整合固沙、阻沙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沙漠地区铁路沙害难题。师生们亲手铲沙、铺草、压实,在实践中体会“沙漠变绿洲”的艰辛。“今后,我们要秉持扎根荒漠、攻坚克难的精神,引领学生为生态保护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带队教师感慨道。
“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在安丘市的农田里,“生态兴农·绿动未来”实践团测算碳足迹时,老乡的一句反问让队员们红了脸。转头,他们把监测数据换算成“低碳增收账”,顿时成了农户能摸得着的收益,更让农户理解了“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数字人直播带货成交量2.3万、AI修复老旧照片1000余张、“鲁文化”宣传视频浏览量3.6万……潍院学生结合所学所需,用科技力量将“流量”变“留量”。
潍坊学院团委以“立足专业、扎根基层、精准赋能、长效转化”的工作思路,紧扣学校学科优势,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校地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0余处,引导团员青年走进田间地头察实情、深入基层一线解难题、在赋能发展中显担当。
科技架桥引梁:用创新思维点亮“心灵灯塔”
科技的温度,藏在连接需求的细节里,是直抵人心的温暖。
2023级环境工程专业(1)班团支部的学生走进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录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团炬引航·微团课”,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鲜活的数字教育资源,当精神力量借由科技抵达更多青年心底,那些曾镌刻在史册里的信仰,正成为照亮当下的“心灵灯塔”。
“AI不是替代老师,是帮大家多些时间了解学生。”诸城市73所中小学的教师至今记得“AI赋能诸城市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种子教师培训”时老师讲的话。团队把复杂的AI操作指南转化为实用的教学工具,让230名参训教师明白了“教育数字化,核心是育人”。
操场上,“一念跃动”志愿服务队正开展着“AI赋能体态评估”活动。“哥哥,这个动作我做得标准吗?”孤独症儿童小林盯着动态肌肉演示图,第一次主动模仿正确跑步姿势。孩子的话让队员懂得,科技的意义不在于精密,而在于“让对方敢行动”。
5000公里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也上演了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奔赴。“鲁喀同心·育见未来”志愿支教团队在麦盖提县英巴扎社区开展“AI推普”课程,从声调的抑扬顿挫到字词的发音技巧,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普通话的平仄韵律之美。一个孩子说:“我的石榴籽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它们抱得可紧啦!”队员突然领悟:这不仅是纠正发音,更是架起了跨越山海的文化桥。
当数字资源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当AI工具为教育者减负赋能,当技术手段叩开特殊儿童的心扉、联结起千里之外的文化共鸣,万千学子终于明白:破解实践难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多“新”,而在于能否俯下身去听懂每一个需求的声音,让科技成为照亮生活、连接心灵的“灯塔”。
科技赋能成长:在服务社会中读懂强国使命
科技强国,青年何为?争做创新先锋、实干闯将、攻关尖兵、技术能手,在攻关破卡中跑出中国青年的青春加速度。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产业?”在山东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寿光),青禾志愿服务队深入种质资源库与育种实验室,触摸“农业芯片”研发核心,亲手操作智能灌溉、环境监测等设备,感受“寿光模式”中“从实验室到大田”的科技密码。
如果说“寿光模式”是科技“落地”的缩影,那么“瓜由青年说”先锋团的调研,则是青年智慧为产业“提质”的范本。他们带着“如何让土特产变成金字招牌”的思考,跨越1.6万公里,深入内蒙古乌海、宁夏银川、湖南涟源、重庆巫山等地。20余天里,5000张照片记录着葡萄的挂果、李子的丰收,200余分钟视频捕捉着果农的笑容与困惑,近7万字调研报告则凝结成一套“种、管、选、育”全链条的果蔬类农产品品牌化模型。
暑假的实验室依旧亮着灯,百余名学生正打磨实践成果备赛。“学校重视并鼓励师生将社会实践与学科竞赛项目培育相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闯、带着思考干。”潍坊学院党委书记来逢波走访慰问留校备赛学生并调研社会实践工作时的讲话道出了这场实践的深意。
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田间地头的星光交相辉映,万千潍院青年带着“课本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的追问出发,最终在这场“科技感”与“接地气”交织的“行走思政课”中找到了答案,交出一份份沾满泥土芬芳、带着科技温度、写满责任担当的青春答卷。
作者:李亚婷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