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革命英雄们能在枪林弹雨、饥寒交迫中始终坚守信仰、绝不退缩?因为他们心中装着民族的危亡、百姓的安危,把为国家求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刻进了骨子里。”9月17日,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同怀家国志,同升一面旗”为主题,开拓实践育人新路径,共同为大中小学生打造了一堂“家门口的思政课”。
清晨7时,五星红旗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礼贤广场冉冉升起,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金德走上台前,以《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铭记十四年抗战的峥嵘岁月》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旗下的思政课”。从九一八事变的烽火燃起,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南京大屠杀的沉痛记忆,到百团大战的浴血拼搏,他以时间为脉络,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组组翔实的史料数据,生动还原了14年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程。
青岛理工大学智慧教室的电子大屏上,缓缓浮现着革命烈士王孝慈家书的泛黄手稿影像,“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孕育着一个崭新的中国……”伴随着饱含力量的文字,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子代表齐声开启“共读一本书”环节,一场跨越学段的大中小一体思政课,在琅琅书声中温情展开。在“小组互动”中,青岛理工大学宣讲团成员们以长期积累的宣讲史料、抗战故事解答中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了让中小学生们理解和记忆,我们会结合他们的问题,将抗战故事和英雄事迹讲出来。”宣讲团成员孙亚文刚刚就小学生提出的“抗战时期的人们怎么传递家书”的问题,为大家讲述抗战时期的通讯手段。
随后,宣讲团成员高梅琪为师生们讲述了孝慈青革命烈士的抗战故事,她结合照片、影像资料、游击区地图等,将王孝慈同志白天隐蔽在山洞里,夜晚穿梭在山林间,挨家挨户发动群众,把“抗战必胜”的信念传递到每个人心里故事进行生动还原。“本次活动实现了思政育人与专业实践的深度结合,我们让学生从被动的聆听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共创者。”学院团委副书记韩斐琳表示,为了把王孝慈的革命历程讲得更生动、更贴近中小学生的认知,提前查阅了大量史料,多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团队进行研讨,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故事,融入青岛本地红色资源,让课堂既有思想深度,又具趣味性。
这场思政课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大中小一体思政课真正成为传播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课堂。“我们将这一系列活动命名为‘家门口的思政课’,核心是希望打破思政教育的空间壁垒,利用好地域上的‘近邻’优势,把高校的思政教育阵地变成周边中小学‘家门口’的实践课堂,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走向‘沉浸式体验’,真正扎根在青少年身边。”韩斐琳介绍。
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石峰表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优势,推出更多形式新颖、内容扎实的思政活动,开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推动思政课真正成为引领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的红色课堂。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