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路径,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翻转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主动者,寻找更为容易接受的教学案例、方法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找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开展德育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深入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就要将思想政治课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统一起来,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注重研究适用于专业课的隐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根源是重视学生对常规思政教育可能存在逆反心理,对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以期达到将思政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正常教学流程的目的。
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思政教学的主人位置,让学生自己选择容易接受的思政教学案例和内容;同时,教师退到幕后,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对自己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引导出思政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由于这种教学方式中的核心案例来自于学生提供,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较高,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中去。
另一方面,在开展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时,还可以与前期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流程无缝对接,在保持专业课教学内容合理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以相对小的代价,完成质量较高的思政教学任务,真正实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去。
(二)教学方法
在课程思政翻转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翻转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法明显不同。
翻转教学方法可以分为3个步骤:翻转———总结———提升。
“翻转”是将学生和教师的位置颠倒过来,让学生作为研究者和主讲人,通过布置作业、开展研讨等形式,主动寻找当前概念、公式或者定理的现实应用实例,并将该实例中体现当前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部分提炼出来,与同学分享。
“总结”是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总结出来的相关应用实例及其教学知识应用的表述进行总结,将课程的流程维持在正常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秩序中,并有意识地按照思政教学需求,移动总结的聚焦点到思政教学的主线上。
“提升”是将前述学生提出的应用实例以及教师给出的总结内容进行升华,将其引导到现实的问题上去,点明思政教学的主旨内容,将讨论、报告或者分享提高到新的层次。
这一教学方法,以常见的翻转课堂操作流程为掩护,以对专业课的教学知识应用为引子,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相关实例为起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够让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存在感弱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是否可以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翻转教学方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当首先确认思政教学的引入点是否合适,应当选在与思政教学目标内容较为一致或者相类似的地方。例如,有些课程的某一部分,以抽象的公式推导和证明为主体教学内容,在此位置开展翻转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而某些部分是涉及相对形象的基本概念或者简单的公式应用的,这种内容就相对容易开展思政教学。
其次,应当选择开展翻转教学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翻转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案例分享式,让学生在限定范围内,寻找当前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应用案例;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式,带领学生开展关于改善、改良或者提高某一目标方法的讨论和分享等。
最后,注意预先设定提升的内容和方向。要对翻转教学的走向进行预期,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开展翻转活动的过程进行范围圈定,让其落在预先设定的提升范围内,做到有的放矢。
(四)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很难完全摒除学生的主观评价倾向所带来的结果偏差。翻转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准确性。
开展翻转教学方法评价时,可以采用代表影响因素的间接评价方法:将学生参与翻转的比例、学生在“提升”部分的抬头和回应比例、学生课后访谈反馈等作为评价的关键因素。上述评价因素可以尽可能地屏蔽正式的调查可能对学生思想上带来的压力,更贴近学生真实的思想反馈。
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学教师教授、学生获取的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的位置上,让学生自我选择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点出思政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二、实践案例
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可以广泛适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下面以“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点“稳定性问题———临界载荷计算”为例,演示翻转教学方法的具体过程。
该教学点内容主要是关于工程力学中重要的一环———稳定性问题展开的,该部分知识点较为集中,但是存在一定量的推导公式和抽象应用,本身需要应用实例来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失稳问题本身主要关系到受压构件的承载能力问题,根据其问题性质,可以方便地寻找到一些失稳问题的案例实例,且相应实例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失稳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因于临界载荷公式的应用问题。其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又可以较为顺畅地与实际生活中人的承压(工作)能力影响因素如知识宽度、自我控制、团队协作等相呼应。因此,这一教学点较为适宜开展课程思政翻转教学。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完临界载荷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后,引出该公式具体应用场景的问题,改变原有教学秩序,让学生来寻找稳定性问题和临界载荷计算公式的应用成功或失败的实例,特别强调不仅限于大型工程应用中的实例,也可包含日常生活中关于稳定性的相关实例。要求对该实例进行定性分析,参照临界载荷计算公式,并对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此实例带给我们的启示为题,预先撰写简要的思考总结文稿。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采用的实例有:老旧大楼垮塌、大型设备变形倾覆、桥梁结构破坏等。教师在此过程中,总结这些实例的共同特点:临界载荷计算公式失效,并对实例的失效原因进行归类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要充分说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也是受制于临界载荷计算公式的,但是也能得益于临界载荷计算公式。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不放松,就像对老旧大楼连接位置加固一样;如果过于自负,不参与或者不重视团队工作,就像大型设备工作时,如果不注意支撑,让其工作端过长,反而会让整个系统变形倾覆;如果学生学习视野过窄,就像桥梁的工作面惯性矩过小而结构破坏,也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面过小,导致学术上前行的道路越走越窄,稳定性不足。
上述“提升”的内容,并不是要求每次教学都全部展开,而是按照学生提出和总结的实例,适时适度地选择给出,提高学生接受程度。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上述教学实践,通过统计学生参与寻找和分析实例的比例发现,有将近80%的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提升”步骤的教学过程中的抬头率和反应率明显提升,大概估算超过70%。笔者还利用多个机会在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面前进行了教学方法初步演示,得到了较好的评价。通过课下与学生关于该种教学方法的交流反馈发现,学生对这种课程思政翻转教学方法普遍感到较为新奇,其接受思政教育的可能性与认同感较高,接受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作者简介:宋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器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作者:宋明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