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课程思政要达成效果,应重点在促进政治认同、文化传承、人生规划、动力激发、创新创业、人格成长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去激活或融入各方面的思政元素。专业课要以专业为主,思政教育做价值引领,授业解惑时不忘传道;各门专业课要合理分担任务,齐头并进;要贴近学生,如春风化雨;要联系课程特点,凸显个性,令人难忘;要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观点,重于给他们现成的结论。外引不如内生,不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令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广泛讨论的概念,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5月,课程思政被纳入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一次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此,三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两张皮”及“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顺应教育理念的变化并在行动上把思政应用到课堂去实现立体化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一、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平台上,准确分析学情,构建完善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以促进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相映生辉、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与形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相应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养成。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在高等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占据了全部课程与学分的近百分之七十,可见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阵地,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责任和任务。
教学是由课程实现的,让自己的课程成为受欢迎的好课是所有教师的毕生追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 最核心、 最显效的是课程。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引发了高校教师对教学全方位的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除了在专业性上思考自己的课程是否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之外,更在如何营造立体化的授课内容来丰富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融入思政元素更有利于达成“金课”目标。
每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先设定教学目标,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包含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这也是“金课”建设中完善教学所必须包含的,而其中素养目标就体现了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内涵丰富,它应该包含政治认同、理想高远、信念坚定、进取积极、爱国情深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契合主流的人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的人品,以及善于合作、融入社会的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专业兴趣、职业追求、环保习惯、法律意识、国际视野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好的教学需要完善的教学目标。
二 、 课程思政需要总体的实践策略
研究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让专业课程不仅仅能完成传授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思政无法替代思政课,它不是思政课的无限扩容,也不是思政课的简单复制,不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的随意混合,不是与形势政策的松散集合,要做到化学上分子层面的溶解,是化合而非混合,如盐入水。课程思政要达成效果,重点在促进政治认同、文化传承、人生规划、动力激发、创新创业、人格成长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去激活或融入各方面的思政元素。要以专业为主,思政去价值引领,授业解惑时不忘传道;各门专业课要合理分担任务,齐头并进;要贴近学生,如春风化雨;要联系课程特点,凸显个性,令人难忘。
课程思政应以学生为中心,明确目标,把目标设置成既具体又可检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需求,提升他们的兴趣,做到优化认知深度,也防止了碎片化。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尽力解除困惑,消弭疑难,多引导思考,激发参与,促进主动学习。
教师要意识到,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观点,重于给他们现成的结论。外引不如内生,不宜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令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站位要高,高屋建瓴,整体观点统领局部结论。另外,全面开花不如聚焦主题和重点,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效应。
三、课程思政要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应该尊崇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有一个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在学情分析时,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性格脾性。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意识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具体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学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示范练习、研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随堂报告等等,可以选用几种组合使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课程思政要在实践中完善
课程思政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千言万语不如干起来做出来。笔者一年来在自己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中就有意识地融入和突出思政元素。
10月9日,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笔者随即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本届奖项的研究成果和获奖者的奋斗经历。其中锂离子电池结构和原理也是“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锂离子电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奠定了无化石燃料社会的基础,对人类具有极大益处。通过讲解和分析,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精神,理解到有价值的研究才是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的有益贡献。比如讲到碳酸钙分解成生石灰达到平衡的计算时,顺便让学生们重温大家熟悉的那首《石灰吟》,再一次体验和感受明代政治家于谦那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纵然粉身碎骨依然情真意切的爱国之心,做到思政元素的无痕渗透。
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在立足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从育人角度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各类课程特色,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作者简介:何畏,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作者:何畏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