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济南大学②丨关于营销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06 10:3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宋磊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营销类专业课程具有覆盖面广、批判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征,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 营销类专业课应充分做好备课、授课、反思等环节的设计,以课堂为平台,以课程为载体,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及社会实践的剖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将各个课程,尤其是非思政课程的专业课建设为能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保障的课程,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完成思想教育针对性的提升,以及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加强,所有课程及任课教师都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提出高等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营销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指在营销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激发思政意识,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及社会实践的剖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课堂为平台,以课程为载体,建立文化自信。

二、营销类专业课的特点

  第一,营销类课程在商科各专业开设覆盖面比较广,工商管理学科下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程管理等专业,经济学学科下的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国际贸易等专业,旅游管理学科下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等专业,都开设1门以上的营销类专业课。在济南大学,每年接受营销类专业课学习的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人。另外,很多通识选修课也都属于营销类专业课的范畴。

  第二,营销类专业课既要讲授近50年来沉淀形成的比较经典的营销理论,又需要不断吸收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新的营销知识,授课内容层次比较丰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第三,营销类课程案例丰富,属于理论结合实践比较紧密的课程,课堂需要结合实际与学生进行大量互动,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价值观塑造、人生发展选择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应该利用课程的这一特点更好地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接触案例时思索如何合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

三、营销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步骤

  (一)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备课基础上,认真思考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做到有机融合而不是强加在教学环节中,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充分备课是第一步。

  首先,在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基础上,把课程思政目标写入教学大纲,使之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占据方向性地位,所有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比如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我们根据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将“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领先优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成果”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保障产生深刻认识。

  其次,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专业知识作为载体,课程思政作为灵魂,二者有机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内容和盘托出。比如在讲授SWOT分析时,除了讲解该方法在营销中的应用,还可以告诉学生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使学生利用该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找到努力方向。根据我们在课堂的实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自我剖析,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作用明显。

  第三,精心准备案例,优先选用思政含量高的案例进行教学。营销类课程离不开详实的案例,几乎每个知识点都通过案例进行阐述。因而,我们可以对以前的案例进行排查,把一些只是在知识层面有解释作用的案例淘汰,更新大量带有思政含量的案例,使学生在思考案例中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比如在讲授“营销创新”这一知识点时使用华为公司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路线,及其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完成弯道超车,具备国际竞争力。

  (二)以课程思政为内涵精心设计授课环节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不是两张皮,而是水乳交融的共同存在。很多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之前已经做了大量思政与专业的结合,但没能真正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像无心插柳;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要精心为课程思政开拓空间,使之有目标、有计划地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修渠引流的工作。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筑好思政之堤,把握好授课内容和口头表达的政治方向,用心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的正能量要积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宣传,对于某些热点的社会问题也要敢于直面,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眼光去看待和辨析。比如在讲到网络营销中的口碑营销时,有学生提到生活中遇到的网络舆论管制,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恶意造谣中伤竞争对手的案例,让学生思考网络舆论肆无忌惮发表而可能形成的不良后果,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网络舆论依法管制的重要性。

  其次,课堂上要分配好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时间。单独拿出专门时间来传递思政内容肯定不是真正的课程思政;而把思政完全隐藏到知识背后几乎不占用上课时间也是不充分的。与思政有关的内容可以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后时常提及以增强效果,也可以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让学生用思政思维去完成梳理和总结。比如在讲授创业部分的内容时,通过几个典型的民族企业的创业案例先分别讲解了其成功的不同做法和道路,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些优秀的企业有什么共性,进而得出我国自古以来经商讲究“童叟无欺”,这些企业的最大共性就是诚信经营,使学生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诚信”的理念。

  (三)以课程思政为落脚点扎实做好课后总结

  课程思政非常重要,但对一部分教师来讲还存在将其与专业知识融合时比较生涩的问题,有时候备课中的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展示时显得有些生硬。我们需要在课完成之后根据课堂出现的情况,尤其是根据学生的表现,反思课程思政可以进一步完善其表达方式的路径,查找问题,不断寻找更佳的融合点。

四、营销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课程加入课程思政的建设队伍,更多优秀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取长补短、日益完善。在这里,我们提出两点对未来营销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展望:

  一是所有课程都进入课程思政建设圈,并且各有侧重地进行融合。不同课程的教学团队之间应该形成集体备课机制,将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合理规划,防止有的思政内容被太多课程反复解读(尤其某些代表性案例被不同课程同时使用)造成传达效果不进反退,也防止有的思政内容被忽略而使得各门课程都几乎没有结合。形成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思政内容体系,既不因为不同专业课负责不同思政模块,使得分工变成割裂思政体系;也不因为没有分工,很多思政内容重复太多而僵化思政体系。

  二是建设一批思政案例库和思政含量高的专业课教材。集中一批优秀的教师,把已经形成良好效果的案例及时进行梳理和汇编,建设一批思政案例库,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对思政内容进行更统一的解读,挖掘思政资源,提高授课质量;建立一批思政含量高的专业课教材,在“马工程”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使之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求。

  (作者简介:宋磊,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宋磊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