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青岛科技大学⑥丨多路并进:基础力学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2-19 11:02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李剑光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基础力学课理论枯燥,内容繁多,概念抽象,是学生公认的难点课程。同时,作为工科专业学科基础课,往往教学班规模大,覆盖面广,涉及人数多,学时长,在推行某种教育理念时能保证深度和广度。

  基础力学作为最早的自然科学之一,强调事物客观性、运动性和规律性,蕴含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思政推广的良好载体。在全国高校提倡课程育人的当下,基础力学课程是否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学生的期望如何,能否有效开展呢?

  前期的问卷调查表明:开展课程思政,在学生中几乎没有阻力,学生对能改善德育的做法或理念乐观其成,不对特定课程中的价值塑造有排斥。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与党建、专业、伦理、热点和诗词结合,“多路并进”全方位“提质增效”的基础力学课课程思政思路,并在教学中实践摸索。

一、多路并进的课程思政思路

  (一)与党建结合,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

  课程思政是否有成效,取决于教师,教师敢为、乐为,才能在学生中可信、可敬。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讲信仰者首先要有信仰,教师只有认同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才可能积极、主动、正确地去实践课程思政,否则就会落入不知、不想、不敢、不能的误区。试点阶段,以党建促思政是有效手段。基础力学课课程思政团队正是通过与党建结合,利用支部活动,教育凝聚党员,抓住关键少数,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教研与党务结合,党政联席,共同研讨,不断扩大课程思政参与主体。同时,借助各种培训机会,“开门学习”,走出去,引进来,与业内同行交流,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

  当然,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主体应多多益善,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和协同效应。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以隐性为主,聚焦育人,淡化政治,求同存异,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获得感放在首位。

  (二)与专业结合,突出课程学科定位和人文内涵

  按照OBE理念,专业设立需要拟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教学要求。基础力学课程作为有不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应该制订对应不同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实践中,除教学内容编排有差异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既要考虑课程本身的人文内涵,如力学中蕴含的很多诸如平衡、运动、极限、守恒的哲学原理,以及古今中外众多力学先驱对力学的科学探索、献身精神、历史贡献,个中的名人轶事、奇闻美谈、家学渊源,又要考虑学科定位、所在专业自身特点与行业要求,如机械工程专业中机械结构的设计,过程控制专业中的压力容器设计,前者更关注运动学和原理可行性,而后者更关注动力学和安全可靠性。思政设计时,分门别类,兼顾并深挖课程和专业,一方面可以拓宽“思政矿藏”开采边界,另一方面,能避免不同专业中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和带入感。

  (三)与伦理结合,提升未来工程师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聚焦育人,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德育”开展的可行理念,是保证“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最终要走向社会,以不同形式就业,尤其理工科毕业生,未来成为工程师是大概率事件,然而,即使是硕士研究生,多数高校也仅仅从2018级学生开始才在专硕中引入工程伦理课,而作为就业主力军的广大本科生,直到就业上岗,都鲜少进行专门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课程思政理念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本科生教育中相关环节的缺失。在基础力学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案例,来提升未来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如在例题讲解中,以工程案例引入,设置某种道德困境,经济和安全不能兼顾,让学生站在当事工程师的角度,作出伦理选择,是以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为首位,还是以上级领导的指示或经济成本为首位?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和讨论,提升未来工程师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共享、共赢、和谐发展,与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向而行。

  (四)与热点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好坏与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相关,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往往被视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实施中,上述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案例的选取和导入是关键。经典案例和身边实例在传统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功不可没,而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热点案例引入成为可能,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基础力学课程中,注意搜集与力学相关的热点案例,由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入。如重庆大巴坠江事件,由网络评论中两种基于力学角度相对科学的解释,引发学生对运动学中科氏加速度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公众进行沟通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对文明和谐的再认识。再如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官方调查结果公布前,通过网络评论对事故原因的力学分析,引导学生对力矩、强度、安全系数的再认识,培养学生力学建模分析能力、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能力,以及工程师的敬业和责任意识。

  热点事件在过去往往由于信息传播速度慢,最终只能以经典案例的形式在教学中呈现,而信息技术的突进,使得一些实时发生、公众高度关注,又不能在教材中及时被编入的案例,可以及时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提升其知识内化和应用能力。参与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思政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主导和把控,避免泛化失焦。

  (五)与诗词结合,提升学生美学感知和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的两大灵魂主线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用词凝练,意境讲究,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爱,也是工科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民学习热潮。基础力学课课程思政实践中,要注意搜集与力学相关的诗词,引入课堂教学,如点的合成运动导入时,吟诵宋朝陈与义《襄邑道中》的诗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引导学生体会参考体、参考系和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引出一点二系三运动。再如压杆稳定导入时,诵读清朝郑板桥的励志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引导学生体会竹的高洁品格和承载韧劲,进一步思考比较竹和其他树种的截面形状和抗压能力,留下承载力疑问,并引出稳定性的概念。

  腹有诗书气自华,将诗词与力学课程结合,能让工科学生在轻松优美的意境下学习专业知识,体会汉语言的凝练和精深,提升美学感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通过在基础力学系列课程中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前后相同教师相同教学班的问卷调查比对发现:100%的学生认为基础力学课程有价值塑造潜力,97.2%的学生认为教学中的价值引导没有减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95.4%的学生支持继续开展课程思政,98.1%的学生认同协同育人理念,99.1%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愿意在行动上践行,100%的学生愿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的学生认同人才培养中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注重价值引领的教育理念。

  下一步,学校计划加大学生参与力度,由学生来挖掘和收集力学相关的思政案例和思政元素,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李剑光,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李剑光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