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烟台大学②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6-26 10:5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6月刊作者:徐晓艳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归根到底就是要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一、课程思政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简言之,就是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师都应履行育人职责。这对于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是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覆盖面广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教师可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就人文性而言,该课程承担着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任务,“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情况

  2018年开始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依托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由10名党员教师组成先锋教学团队,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过程中,整个课程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深入挖掘课程中富有人文内涵和课程思政的语言内容,把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无缝对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中外语言与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门课,也不是仅增设一项教学活动,思政素材的挖掘必须从课文中去发现,脱离了课本谈思政就成了“两张皮”。我们使用的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可以从每个单元的主题、课文中的词汇语言点和课后练习中去挖掘。在课文主题方面,这一版教材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可以结合单元主题挖掘出每个单元的思政要点。课文中的词汇语言点部分,每一课都有重点词汇出现在党政文件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英文版中。如果把使用这些词汇的句子找出来补充到例句中,就增加了词汇学习的厚度,这些词汇的思政价值也就挖掘出来了,从而达到了思政赋能词汇学习的效果。课后练习,比如critical thinking、翻译练习、单元任务等都蕴含着思政元素,特别是翻译练习,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内容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通过对比翻译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思考、思辨,从而形成文化自觉,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除了教材,思政教学素材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挖掘和补充,如图书、音像和网络学习平台等各类资源。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教师在第一时间向学生推送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从解读报告中朗朗上口的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入手,进而分析报告中形式灵活的新时代话语的不同英语表达方式,直至掌握报告的丰富内涵,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以英语的形式融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思政素材的选择上有一点非常关键,即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应固化,像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和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教师注意在实际教学中适时地融入。以当下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可以结合疫情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使命担当、家国情怀、信念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具有时效性的语言素材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激发内心共鸣。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们就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在讲授与疫情相关的重点词汇的基础上,进一步科普防控知识,帮助学生们增强防控意识,同时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感悟这场战“疫”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战“疫”的必胜信心。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以启发式教学法、交际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一点”即抓住每个单元的课程思政点,“三面”指的是在教学中把这一思政点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

  首先,在挖掘出一个单元的思政要点的基础上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一定包含了思政育人目标。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通过U校园智慧学习平台完成线上自学,同时每个单元设计不同的to-do-list,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政元素融入的过程。课堂教学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小组展示汇报、语言点讲解、篇章结构分析、反驳练习、辩论、演讲等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有机地结合单元思政要点融入思政元素。课后作业环节除了课本上的翻译、写作练习之外还可以根据单元内容设计调查、采访等活动,这些也体现了产出导向法的“学用一体”原则。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一个单元两篇文章,TextB作为TextA的补充和延伸,我们主要让学生课前进行快速阅读,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单元主题。这样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活动、课后任务、主题拓展等环节我们就可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单元主题、课文语言点以及课后练习、主题拓展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三、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考

  课程思政增加的是课程育人功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载体,课程之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寻找的“附着点”,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时要考虑各门课程的特点及规律,不能完全脱离课程教学,只有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相结合,课程思政才能走出思政课程的范式,进而融入各个具体学科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课程思政的效果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目标,明确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思政元素融入要适度,且突出重点。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课程,未来的课程思政教学将持续开展,高校教师应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牢牢把握住“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个难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两个关键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徐晓艳,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者:徐晓艳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