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中尝试以“趣课堂(Absorbing class)、精学术(Academic research)、乐公益(Attractive public-benefit-activity)”的“3A”创新模式进行无痕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环环相扣的沉浸式、任务式、服务式教学,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
《礼记·学记》中提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是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即立德,救失乃树人。立德树人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随着“00后”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传统思政模式很难再引起学生的共鸣,填鸭式的说教甚至有可能会引起个别学生的反感。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中尝试以“趣课堂(Absorbing class)、精学术(Academic research)、乐公益(Attractive public-benefit-activity)”的“3A”创新模式进行无痕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情投入不走神、在作业中学术能力获提升、在实践里热心公益有价值,通过环环相扣的沉浸式、任务式、服务式教学,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
一、趣课堂
为兼顾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等双重教学对象,该课程以内容全面、深入浅出的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为主要教材,辅之以内容相对精深的张岱年、方克立的《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参考书目。在课程设置中打破课本章节,每讲围绕一个主题,以典型案例进行导入,再通过内在文化逻辑对教材各部分的内容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达到“一课一个故事,引发一串问题,通过一系列方法,推导出一个主题”的趣味课程效果。
以第七讲《盗墓笔记》为例,通过学生熟悉的网络小说《寻龙诀》进行导入,将课本第十六章《风俗习惯》的第三节“丧俗”和第十二章《传统建筑》的第三节“帝王陵寝”进行整合教学。再利用热门电视剧《知否知否》中的相关剧情,引出其历史原型宋代“濮议”与明代“大礼议”,结合课本第七章《祖先崇拜》与第六章《学术思想》中涉及“礼学”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丧礼的文化内涵,通过“礼别异”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移交时的动乱,才是古人在繁复的“礼”中体现出的真正智慧。在学生沉浸在获得新认识的喜悦中时,进一步以“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之争”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先与古人“共情”,才能由衷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通过这样一讲的课堂设置,学生被开篇的案例激发起学习兴趣与课程参与热情,全程被一连串的问题紧紧吸引住,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而聚精会神地听讲,生怕错过任何一条解题线索,同时也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通关的关窍。在解题思路的点拨中,教师除了输出知识之外,还重点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使用和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虽无一句提到“思政”二字,却又句句都在讲思政,充分体现了“在有趣的课堂上进行无痕思政”的教学特点。
二、精学术
培养人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如果说思政教育为学生点亮了眼前的明灯,那么学术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的必备条件与根本动力。“3A”模式在课程评价标准的设置上,充分利用平时作业、实践作业和期中考试的机会,将部分门槛较低、与现有知识联系较紧密、可学习性较强的硕博知识点引入到本科生各类课程的课后作业中,实现“学术降维”与“培养升格”的双轨并行。
在国际教育学院“中国文化概论”的考核体系中,既有古代元典著作的精读作业,也有向国际学生解释中国文化的口头作业;既有参观博物馆、观看视频、记录文化手账的实践作业,也有查阅参考文献、梳理史实、形成学术观点的论文作业;既有繁体字认读、摹写录入、点校整理的传统作业,也有搜集素材、编写剧本、排演剧目的创意作业;既有完成课后习题、按时打卡提交的课内作业,也有走进周边社区、组织公益活动的课外作业。这些作业虽然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却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即“提升学术素养,实现无痕思政”。
“学术降维”使感兴趣、有天分、肯努力的本科生有机会提前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硕博知识,为引导这部分学生走上真正的科研之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升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本科知识体系的天花板,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部分学生即使不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有了了解更广阔世界和看到更多风景的机会。
思政不仅仅指狭义的政治理论,在“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下,广义的思政还包含“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是完全可以融入学术中,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乐公益
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为契机,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了“小学堂”公益小组,所有当期选课学生均为小组成员,依托“小学堂”组织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有兴趣的学生在结课后也可继续留在组内,实现人员的合理固定与正常流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每期小组成员留任率均在50%以上。
结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导向,“小学堂”活动组目前已开展“我们的祖先吃什么——走进幼儿园介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汉字‘泰’简单——走进泰国留学生汉字公益课”“有人忘了你,历史记得你——故纸寻人公益演讲”“晒手账,亮学风——文化手账展览”“中外学生《弟子规》读后感征文”“中华小当家——古籍中的中华美食”“博物馆奇妙夜——手绘文物有奖征集”“如何上好文化课——集体教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公益活动。而“小学堂”学术组也以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和中外学生双创项目“海外汉籍回家”为依托,相继完成了日本东京大学、三重县、庆应大学、静嘉堂文库等多地古籍藏书书目整理,合计数十万字。
公益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课程环节,对学生来说既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宝贵机会,也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为课程评价中实践环节学分的获得提供依据,对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无痕的思政中获益,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获得学术能力的提升,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学生在“3A”教学模式形成的完整闭环里习得专业知识、找到人生方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不枯燥、不反感、乐在其中、积极主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尝试“趣课堂、精学术、乐公益”3A创新模式进行无痕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是对学生肩负家国情怀、早日成长成才的殷殷期望。
(作者简介:刘昕,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作者:刘昕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