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双线”教学策略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强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入手,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外线)和课程思政建设(内线)相结合,重构知识内容,以情境素材为依托,找到内线和外线的映射点和融入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016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课程思政,主动践行价值引领,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该结合课程特点,融合课程思政元素,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物理化学”是我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三多三强”, “三多”即理论多、公式多、概念多,“三强”即逻辑性强、综合性强、抽象性强。因该课程涉及诸多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需要在熟悉物理化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内涵,以合适的情境素材为载体,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找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映射点,二者兼顾,双向发力,将课程思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融入物理化学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
一、“两点双线”教学策略
根据“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两点双线”教学策略(见图1)。“两点”即要找准课程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映射点、融入点,“双线”即以课程思政为内线,专业知识为外线。具体而言,就是基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提炼课程思政目标,结合“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合理选取相关材料,精心组织,形成所需的情境素材。将情境素材作为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载体,如盐入水,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准确把握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融合的映射点和切入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课程思政内涵,注重实践与应用,最终达成既定的育人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内线、外线相互渗透。最终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教学反馈,可促成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进而形成一个循环提升、持续改进的教学过程。、
在“两点双线”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情境素材的选取构建以及从中提炼课程思政内涵是非常关键的。限于篇幅,本文以“物理化学”中化学动力学部分的教学为例,列举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部分案例,并指出了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二、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反应机理,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阐述反应经历的具体历程,找出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所在,从而在生产上达到多快好省的目标。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宏观反应动力学和分子反应动态学,主要包括简单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反应机理的拟定、分子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催化反应动力学等内容。(化学动力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案例见表1)
三、“两点双线”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素材选择应以内源性素材为主,外源性素材为辅,即要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发掘来自教材和与所学课程关联性较强的素材用于课程思政,因为它们更贴近学生专业,相对而言更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在素材内容选取上,不应该选取争议性较大或目前尚无定论的议题,否则既浪费课堂时间,又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思政元素的提炼还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有限延伸,不能无限延伸,否则容易陷入大而空,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较差,也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教师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正视我国在某些领域存在的短板,用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把表达观点、独立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共情。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达到“诱发行为”的高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涉及学生个人品格、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教学评价相对困难。在笔者看来,采用“课程论文&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想动态,教师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可以从后台统计,生成词汇云图等。这样可以便捷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反馈内容,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乔青安,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蔡红兰,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博士;蒙延锋,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刘希光,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课题编号:No.SDYKC18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乔青安 蔡红兰 蒙延锋 刘希光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