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工商学院③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发布时间:2020-11-28 11: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1月刊作者:刘亚丁 A+A-
-分享-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聚焦“德法兼修” 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思政教育,努力实现育人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

 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专业建设是课程的引领,所以课程思政建设也离不开专业建设的引领。基于此,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以“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抓牢“教师层面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层面的专业教育”两条主线,通过专业思政带动课程思政,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专业建设层面,法学院结合法学专业性质,要求全体教师提高政治站位,以“德法兼修”为目标,以培育高尚的法律职业伦理为抓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建章立制将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举措确定下来。一方面,学院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各专业教研室定期举行研讨活动,在专业思政的价值统领下,结合本教研室的专业方向,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各课程组教师定期交流课程思政教学心得,不断完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探索与磨合,法学院初步建立起“学院—教研室—课程组”三级联动机制,在输出端为课程思政建设奠定思想和行动基础。

在专业教育层面,法学院自新生入学开始,便通过开学第一课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思政警示教育、年级学风建设大会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生求学的全过程,法学院紧抓专业思政教育不放松。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课程和具体案例的学习,体会“德法兼修”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聘请法律行业的优秀校友作为兼职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伦理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政认知,在输入端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

“显隐结合”找准课程思政嵌入点

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专业思政教育是宏观层面的,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将其具体化。法学院打破“所有专业课程都是隐性思政课程”的固有认知,将“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显性思政课程,作为构筑学生健全职业人格,培养崇高职业理想的基础,并结合其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精准嵌入,构建覆盖全课程、“显隐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

作为专业基础课,“法律职业伦理”旨在培养和塑造法律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自律精神,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以此为主线,运用丰富的案例进行显性课程思政教育。如在讲授“法官职业伦理”时,通过聂树斌案和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宋鱼水的事迹,分析前案中河北省相关法院在司法为民和司法公正方面的不足,用反面案例作正面引导。而在宋鱼水的事迹介绍中,透过她始终坚持公正审理每一个案件,不办人情案,尊重当事人陈述,科学调解案件等,从正面弘扬法官司法为民的职业精神。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法律职业伦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运用案例研讨、法律职业人角色演讲等多种形式,还邀请我校在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优秀校友,以自身的从业经历对学生的职业伦理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在面临职业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选择。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价值面向,不同课程有不同的嵌入点。在“刑法学”课堂上,任课教师在强调专业学习重点的同时,注意将“和谐”“诚信”的思政元素引入课堂。如在讲授组织考试作弊罪时,透过修法目的和宗旨,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分析考试制度的价值及作弊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并运用相关实例现身说“法”,避免了单纯说教与单向授课的枯燥,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社会构建”“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在“国际法”课堂上,任课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秉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治理的国际法治观,还要求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法理斗争中坚持爱国主义毫不动摇。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及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将爱国主义嵌入专业分析,告诫学生时刻绷紧爱国主义这根弦,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更要以史为鉴,防止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受到侵犯。

在“民法学”课堂上,任课教师特别注重将诚信、公平等思政理念嵌入专业教学。如在讲授情势变更原则时,结合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最新判决,引导学生体会公平原则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并理解立法机关如何在公平原则的统辖之下,同司法实践与时俱进。教师还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合同履行的影响,以及如何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等进行详细讲解。学生通过案例不仅掌握了具体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关系等专业知识,还对理解法律制度,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具有重要启示。

在“电子商务法”课堂上,任课教师嵌入和谐网络、电商扶贫等思政元素,结合相关法律条例及司法解释,分析不同电商主体在构建和谐网络中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中合理用网、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得发布违法信息,防范和抵制不良信息。尤其在讲授电子商务平台的义务和责任时,融入电商扶贫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应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农产品的电商销售,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大学生通过微商进行创业的问题,教师详细介绍微商的市场准入、法律义务和责任,引导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学生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德法兼修”

通过专业思政的引领及“显隐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学生不仅重塑和坚定了理想信念,还将这种认识积极转化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正如2019级学生李泽宇所说:“专业课上嵌入的理想信念解读,让我深感青年一代责任重大,学院的课程思政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法学院“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结出了一连串的果实:学院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律师等一大批优秀校友,这是学院重视显性课程思政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我院学生见义勇为的行为,是文明友善最好的注脚;“血小板应急服务队”“手语普法社”“农研会”等社团,是学生关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平台;暑期实践单位每年寄来的表扬信,是对学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充分肯定。

“德法兼修”蕴含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重内核,是法学人才培养必须长期坚持且丝毫不能松懈的目标。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潜力、提升育人效果,仍然是摆在所有法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法学院将进一步凝聚资源,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凝练更多课程思政案例,保持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长效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作者简介:刘亚丁,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副院长。)


作者:刘亚丁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