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工商学院②丨以文化人, 让课程思政融入全景式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20-11-28 12:0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1月刊作者:程 欣 张开祝 A+A-
-分享-

人文与传播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传播课程与思政课程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印发,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激活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盐入水”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扩展教育资源、创新育人载体等,在全景式育人体系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纲要》的印发为人文与传播学院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传播课程与思政课程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更加注重激活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盐入水”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扩展教育资源、创新育人载体等,在全景式育人体系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文以载道,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文化建设中明事理

 《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素养、人文素养教育列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不仅要体现在课程知识的传授上,教师身正为范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崇仁贵和,尚德利群。”这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专家陈来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也是人文与传播学院在建院伊始就明确的发展理念。无论思想意识、言谈举止、职业操守,还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人文与传播学院倡导每一位师生都要有仁爱之心、和谐之象、德行之美、群体之识,以此营造清新儒雅、惠风和畅的立德树人氛围。

结合专业、学科特性,人文与传播学院始终倡导构建以韵美的物态文化、优质的教学文化、奋进的学习文化、理性的学术文化、规范的制度文化、儒雅的行为文化、清新的环境文化、鲜明的特色文化、高尚的精神文化、平和的心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系。让学生接受高品位、高颜值的文化浸润,使他们成为真正有文化、有内涵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枕典席文,特色课程启发学生在传承经典中悟箴言

 《纲要》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要求“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类别的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2015年,人文与传播学院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让学生以经典为伴,树立文化自信。目前人文与传播学院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

根据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科优势和学校财商教育特色建设需求,学院在2019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为3个专业都增加了“中华财富文化专题”必修课。今后学院将面向全校逐步开设“中华财富文化专题”选修课,把财商教育特色建设融进课堂,植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为配合“中华财富文化专题”课程的开设,人文与传播学院还开展了“读历史名篇、识财商之道”等中华财富文化研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财商素养。如2020年4月和10月,学院分别组织学习“枕典席文”故事汇———范蠡篇和吕不韦篇,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故事,解读二人的人生智慧与经商之道。

 三、通文达艺,队伍建设带动师生在身体力行中求真知

 《纲要》指出,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为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人文与传播学院针对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2019年4月,学院邀请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李梁教授作了《关于课程思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的学术报告。2020年10月,学院举办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比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激发任课教师创造性的同时,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积累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人文与传播学院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注重言传身教,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还在课堂内外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带队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科竞赛。他们用自身的学术水平、治学思想、教学投入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也坚定了学生的专业志向和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决心。

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每年4月“世界读书日”期间都会将课堂搬到社会大讲堂里,将学生的作业布置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刘菡从2010年4月起便带领学生开展“送书进工地”“送书进校园”活动,用专业知识为农民工子女评书、荐书。2020年世界读书日,刘老师和她的学生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通过线上募集,筹集善款4000多元,为远在甘肃的水坡小学学生购买图书452本,帮助孩子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读书角。朱敏老师在2020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借助抖音短视频平台将编辑出版专业2018级“书评学”的课堂作业设置为“陪我们走过疫情阴霾的那些书”读书分享活动,共发布了62条短视频,分享了69本书。让学生感受读书乐趣的同时,实现以书育人。

 四、善文能武,品牌活动帮助学生在课程思政中长才干

 《纲要》指出,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

人文与传播学院紧紧围绕专业与学科属性,突出“人文”与“传播”特色,结合专业课程,打造学院品牌项目。一是以提高学生“专业力、表达力、传播力、影响力”为着力点,打造大学生自媒体中心,让学生得到多方位历练。二是以“中华传统文化”课为依托,开展“古韵今声·国学浸校园”系列活动,举办汉字听写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诗词大赛、论语大赛等,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三是以专业教师为依托,开展“悦读勤思·书香润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学人自述”“聊聊专业读书那些事儿”“奇葩说书主题座谈会”“送书进崇文”“主题荐书”“图书营销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爱书、读书、说书、荐书、销书等书香文化活动,让油墨清香溢满校园。四是开设“人文讲堂之青年博士论坛”,青年博士以承担的课程或自身科研方向为基础,面向学生做学术报告,给学生以思想、智慧的启迪,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第一季青年博士论坛自2016年10月开始,到2018年12月共完成了13场报告。第二季从2019年6月11日开始,以中华财富文化为主题,力争做到: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与大学生财商教育相结合,对接社会需求;在人文通识教育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文化人,大音若希。人文与传播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着力将价值塑造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将思想引领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之中,充分发掘文化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第一与第二课堂等全景式育人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视课程思政为“方法”而不是“加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育人效果。

(作者简介:程欣,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张开祝,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作者:程 欣 张开祝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