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山东师范大学 ③ | 战“疫”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1-02-19 00:1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曹 宏 A+A-
-分享-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行,以教学内容创新为根本,以教学形式改革为补充,使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积极探索新的改革路径,打造有时代热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情感厚度的高校思政课。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应对,推动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拓宽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空间。

一、面对疫情突袭,积极思考思政课教学改革

疫情之下,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实践思政课教学的新方式、新路径,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对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思考

疫情之前,思政课教学以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进行,这是主要甚至唯一的授课形式。面授课确有其优势: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有“温度”,距离学生近,教师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在网络教学模式中,隔着计算机屏幕,师生之间的交流便无形中产生了距离,学生很难得到系统的、全面的、丰富的情感教育。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有“深度”,教师通过对学生表情的解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一步对知识进行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弊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可以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少,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小。基于此,如何改进和完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得到明显的提升,是疫情期间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考

不同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的主题也有所不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抓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授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单凭教师的单向课堂讲授,就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座位上“岿然不动”的情况,让高校思政课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对大学生来说,此次疫情应当成为一次生动的思政课,促使他们对思政课的传统认知发生积极转变。如2020年3月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对学生的思想和灵魂进行了一次洗礼,极大地发挥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思考疫情期间如何利用好抗疫素材,实现思政课在内容上的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防控疫情蔓延,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和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院把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把内容创新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把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融合作为补充,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推动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

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入网络教学,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利用空中课堂力促思政课教学改革,以线上课程扩大价值观教育的辐射面。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悄然改变了学院的思政课教学生态,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互联网+”思政大格局。

1.探索“互联网+”模式,加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云端”思政教学,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教育目标。学院借助“在线直播”“翻转课堂”“网络慕课”等模式积极开展网络教学,通过“思政微课堂”“网上主题班会”“云支部”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成功探索出“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

2.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交互性、便捷性、个性化等特点,通过弹幕讨论、限时答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代入感,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极大提升。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使精准教学与科学评价相统一,打通教学过程中的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形成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课堂,确保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全程覆盖。

3.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构建思政课教学共同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引领者、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又要尊重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将基本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引发思想共鸣。在教学形式上,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师生的互动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4.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思政课综合评价机制。首先,对教学环节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教学平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对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其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将过程考核、平台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阶段性测试以及期末线上考试等。最后,将教师在线教学效果、在线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情况也纳入了绩效管理系统,为整个教学环节提供完备的监督体系和制度保障。

(二)充分挖掘抗疫素材,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新空间

疫情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把握时代方向,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把抗疫素材融进教学内容,用好抗疫这本鲜活生动的教材,努力把疫情危机转化为育人契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提升思政课的高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此次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更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更加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挖掘抗疫素材,增进思政课的深度。疫情期间,学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壮举,团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打赢武汉疫情攻坚战。对此,要引导学生明确:面对突发事件时,坚持党的领导,勇担使命,同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必能共克时艰。

3.开展实践教学,拓展思政课的广度。学院精心设计了“用抗疫精神汇聚磅礴力量”“疫情防控中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等主题活动和演讲比赛,邀请身边的抗疫英雄、宣讲团等走进课堂,让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汲取前行的力量。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参加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抗疫精神。

4.讲好抗疫故事,传导思政课的温度。学院组织开展了以关注全球抗疫为主题的团建活动,使学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全球背景下的抗疫阻击战,既看到了中国人民勇克时艰的气魄,又感受到了中国积极援助他国的大国担当,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温度。这些抗疫素材既体现出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鲜活性,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空间,推进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正如方兰欣在《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有效提升思政课质量》一文中所说:“离开内容谈教学改革,或者过分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容,都会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行,以教学内容创新为根本,以教学形式改革为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努力打造有时代热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情感厚度的思政课。

(作者简介:曹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曹 宏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