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辅导员领航工作室:聊城大学② | “春雨”润青春 志愿化秋实
发布时间:2021-11-29 08: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1月刊作者:段艳林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者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对大学生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春雨”工作室是聊城大学唐玉琴工作室倾力打造的“聊城大学辅导员创新社区”之一。近年来,工作室把青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厚植青年家国情怀,实现自我成长成才。

 

化“春雨”育英才

 

春雨贵如油,春雨是希望,是恩泽。“春雨”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系列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能够像春雨一样“润人育人细无声”,促进其在实践奉献中提升自我感知和认同,提升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

“春雨”工作室准确把握高校志愿服务功能定位,注重活动载体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入学升级教育、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劳动教育、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各环节,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贯穿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春雨”工作室不断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春雨微公益”社团、志愿服务组织和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办公室,完善制度章程、组织设置、场地建设、经费保障。选拔聘任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热衷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负责活动策划、组织、培训、实施工作。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管理,全面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规范过程管理,通过志愿汇App、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系统,完成所有活动的发布、签到、过程管理和时长记录,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作为“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工作室注重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志愿者的培训指导,成立专家学者、指导教师、骨干志愿者等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团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通过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作报告、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比赛、校内集中辅导、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现场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活动组织、团队管理、项目运行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科学化建设。

 

促“春雨”重工作实效

 

工作室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工作阵地,促进学做结合,致力于提升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立学习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希望小屋等,打造“线上+线下”“校园+基地”“实习+服务”“调研+实践”的工作模式,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基地化,促进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建。结合学校全面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双课堂”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各类实践,不断实现志愿服务的全员化、全程化和立体化。

工作室依托专业优势,坚持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互支持,实行“企业主管+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的“三导师”制,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知行并重的实践育人理念,努力构建与教学相融合的“春雨育人”特色体系,拓展全方位育人途径,不断促进志愿服务与专业提升相互融合,帮助大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精神体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工作室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结合实际,深入调研、剖析、总结在组织建设、服务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工作内容和形式。注重把握社会热点焦点,找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切入点,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教育扶贫注入新动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协同融合是“春雨”工作室推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法宝”。工作室积极促进校地、校内联动与资源整合,坚持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协同推进,坚持组织协同联动、基地协同建设、专业协同融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家国情怀。

 

凝“春雨”塑品牌项目

 

工作室以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月、希望小屋建设以及其他各类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大赛等为契机,结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依托学校外派工作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累计开展社会调研、扶贫助困等系列活动2000余次,服务总时长近10万小时,受益人群5000余人。工作室因此获批全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示范项目1项,并入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建成希望小屋4处。“春雨”志愿者已成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按照“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跟踪调查、就业创业服务”五个环节,工作室实施了“春雨丽人”计划,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使志愿服务在继承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的基础上,用实际行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努力营造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时尚的良好氛围。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有200多名“春雨”志愿者响应祖国号召,到西部建功立业。

依托四点半课堂、阳光助残行动、金辉助老行动、七彩假期等活动平台,工作室打造了“蔚蓝力量·关爱海洋———公益行动”“田埂上的科普梦———关爱留守儿童”等10余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推崇向上向善,营造志愿服务新风尚。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项、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项,获批全国环保公益类项目10余项。通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致力于建立高校—政府—社会的联动机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青年志愿者用实践历练升华青春价值,用无私奉献书写爱的最美篇章。

 

积淀“春雨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春华秋实,静水流深。“春雨”工作室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内涵建设,进一步高扬主流价值、厚植主流文化,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工作室注重建立多元化传播体系,全方位强化志愿服务理念教育,让志愿服务走心入心。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青马工程培训等,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理念进班级、进支部、进课堂、进社团、进宿舍等活动。充分利用“志愿者日”、“雷锋活动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招募选拔等契机,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使奉献精神深入每一名青年学生内心。

工作室结合“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志愿文化,弘扬奉献精神。通过选树典型,表彰优秀,举办志愿故事分享会、优秀项目展演等,充分做好先进事迹的挖掘、宣传,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风采,积极弘扬志愿服务和奉献精神,传播志愿文化。

结合志愿服务项目特有的文化基因,工作室积极开发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创产品,展现志愿者提升能力、实现价值的青春风采。其中,文化作品“彩虹伙伴”创建缤纷社区项目和“七彩葫芦”精准扶贫项目分别获“金拇指”大学生公益项目创新大赛优秀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春雨”工作室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工作模式,让“春雨育人亦浸润人心”,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简介:段艳林,聊城大学唐玉琴工作室核心成员,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

作者:段艳林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