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辅导员领航工作室:临沂大学 ② | ​用“全程”助力“启程” ——以沂蒙精神为载体分阶段、全过程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29 08:2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刘冉冉 A+A-
-分享-

如何提升全程育人水平,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围绕“沂蒙精神育人模式构建”这一建设方向,胡秀俊工作室在实践中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探索形成“以沂蒙精神为载体,大一抓适应性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大二、大三抓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升,大四抓成才和就业”的沂蒙精神分阶段、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并在全校推广。

该体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沂蒙精神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全过程,覆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一处场域,既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突出不同时期的育人重点,又保证了全程育人的实效与成果,成为沂蒙精神育人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认知与感悟阶段:植根红色沃土,沂蒙精神筑基

 

工作室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系统实施筑基工程和励志培养计划,用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爱民为民的深厚情怀和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忠诚大义的精神要义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筑基工程主要通过“六个一”和“三读一赏”活动来实施。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一场为期两周的整建制军训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引导学生传承沂蒙精神、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此期间,工作室会组织全体新生参观一次红色馆(校史馆),观看一场沂蒙精神舞台剧,参加一次爱国歌曲比赛、一场沂蒙精神演讲比赛和一次沂蒙精神征文比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新生把所学所感所想写出来、讲出来、演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心灵的洗礼,自觉将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工作室还有计划地组织新生读《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教材、读《沂蒙精神学习读本》等红色文献、读《红日》《红嫂》《沂蒙山的故事》等经典文学作品、观看《沂蒙六姐妹》《沂蒙》等革命题材优秀影片,进而将党史学习教育、革命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贯穿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在大学生活初始阶段就在学生心中播下沂蒙精神的种子,深化学生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和感悟。

励志培养计划是工作室立足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组建红色班级,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专题教育、思想道德修养、革命精神励志、红色文化体验、社会实践锻炼等五大模块,借助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行为考核、体验教学、实践考察、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临大易班、“两微一端”等平台,将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少入学之初的焦虑迷茫,进而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助力新生起航,为大学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体验与践行阶段:坚守红色信仰,沂蒙精神铸魂

 

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工作室系统实施铸魂工程和立德修身计划,发挥沂蒙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对沂蒙精神的体验与践行中,深刻认识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感悟沂蒙人民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深刻领会沂蒙精神的博大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优秀学子的表率作用,坚持实施铸魂工程,在重要节日、纪念日、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及各类主题教育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融入感天动地的沂蒙故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中,创新比赛项目,其内容设置多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从而创造性地将体育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并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呈现。如艰苦长征路、女子火线桥、攻上孟良崮、战地通信兵等比赛项目,通过特定情境将学生带回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体验和感悟以沂蒙精神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于亲身参与中坚定了意志,强健了体魄,在思想深处引起震撼和共鸣。

同时,工作室还以沂蒙精神为引领,实施全方位立德修身计划。该计划以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日常管理为重点,以氛围营造为支撑,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成长成才教育、文明修身教育、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创先争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渗透到各项日常管理中,渗透到党建和班团组织建设中,记录学生的全过程成长经历,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红色寻梦之旅”作为每年暑假社会实践的固定环节,组织学生深入沂蒙革命老区和广大乡村、社区,寻访最美沂蒙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接受思想洗礼;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践锻炼,开展社会公益、科普教育和政策宣传,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以自身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特别是由工作室成员参与组建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沂蒙教育乡村行社会实践团,每年暑假都会组织60余名志愿者到沂蒙老区的乡镇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该活动可有效引导学生于自我体验中感受“红色的热度”“文化的温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传承沂蒙精神。而由工作室成员参与指导的“第一书记助手”项目,曾作为山东省唯一推荐项目,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扶持老区精准脱贫中践行沂蒙精神。

 

固化与提升阶段:培育红色传人,沂蒙精神筑梦

 

针对大四毕业生,工作室着力实施筑梦工程和远航计划,以沂蒙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故事和事迹,激励广大学生拼搏奋进、开拓创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引导学生牢记诚信感恩、勇于创新创业、矢志艰苦奋斗、不忘反哺社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胸怀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的红色传人。

在筑梦工程中,工作室积极搭建基地育人平台,充分利用沂蒙地区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德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将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形势政策教育,以优秀校友论坛、企业家讲坛、宣讲报告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成长搭梯子、建舞台,进而实现从树立梦想到实现梦想的发展之路。

工作室还利用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毕业宣誓、爱心捐赠、青春梦想集锦等活动,积极营造文明离校、健康离校、安全离校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毕业主题班会、座谈会等,邀请赴基层、赴边疆、参加“西部计划”、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各类优秀毕业生,分享成功经验,畅谈青春理想,提升毕业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和生动载体,是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政育人价值。胡秀俊工作室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运用沂蒙精神这一丰厚资源和有效载体,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个体特点进行分层次、递进式教育,使沂蒙精神育人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为高校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范式和借鉴。

(作者简介:刘冉冉,临沂大学胡秀俊工作室核心成员,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

作者:刘冉冉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