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和创新应用的驱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政府”正在成为信息社会中政府治理的新形态。中国政府在这一场改革中表现尤其瞩目。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技术引入,推动了中国各级政府在政务服务、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公共危机应对、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流程再造与政府革命。依托数字信息技术解决公共管理问题为公共决策科学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增添了“智慧”内容,也重新塑造了我们所处社会集体行动的环境、可资使用的工具与策略,极大丰富了公共管理研究的主题,成为学科知识传承的重要内容。
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政府转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已经使得信息技术成为管理、政治与法律之外的第四途径,诸多学科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基本现实。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指出,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
对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而言,培养能够适应“互联网+政府治理”“大数据+政府治理”的复合人才与拔尖人才,助推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需求与机遇。在此背景下,探索“公共管理+信息”文工融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公共管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
公共管理学科历来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强调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学科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支撑作用。在课程体系上,上述社科兄弟学科相关课程均作为学科平台课加以设置。然而,囿于文理分工的大学科分类,公共管理已有培养体系除了通识意义上的计算机能力之外,缺乏对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引入,与当前政府全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探索“公共管理+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非常有必要。
复合型人才要能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实现知识的集成性、能力的复合性和素养的全面性。“公共管理+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按照复合的程度可以有以下4种形式(图1):
图1 “公共管理+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形式
改造已有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充分认识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公共事务治理带来的改变为基础,围绕行政管理等专业培养方案,研究如何通过课程及培养环节的有机设置,将数字政府治理实践下形成的新知识与新技能要求渗透在培养过程中,优化新知识与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组)载体,达到知识集成的要求。
设置专业方向,在已有专业如行政管理专业中,开设数字政府与治理的专业方向,开发具有跨学科特征的课程组与实训项目,与政府大数据局、政务服务中心等合作建立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形成产学互动,实现知识集成与复合型能力培养的要求。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在已有专业范围内进行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其目的是服务于培养拥有信息化时代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优秀公共管理人才,实现专业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的本位价值的有机统一。
除此以外,“公共管理+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也可以跨出已有专业建设范畴,积极探索新增专业或双学位项目,以实现程度更深的文工融合。
当前数字政府建设中,困难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通过价值—制度—技术的系统性融合实现高效能治理。这就需要掌握价值分配的政治家、掌握制度设计的政府官员与掌握技术的工程师之间有效地沟通与协同。
“公共管理+信息”的后两种途径就是要打破已有的专业分工,通过设置双学位项目或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二级专业,培养能够在价值、制度、技术层面推进系统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2020年5月,为响应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山东大学开启“公共管理+信息”双学位项目论证,并于同年年底开始项目实施的正式筹备。该项目以信息科学、计算机和网络科学、公共管理以及相关人文社科相融合发展为基础,整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空间安全学院等学科力量共建,面向全校开放招生,学制5年,毕业生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和工学学士两个学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双学位开设的基础条件,包括修订完善既能满足两个学位毕业基本要求又具有深度融合特性的培养方案,形成一支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启动学科交叉课程与实训项目的设计开发,制定形成一整套严格、可行的招生方案和循序渐进的培养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方案等。
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方面,为使学生能够自然平顺地接受一工一文原本几乎不相关的两个专业的知识,本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在设计时,在充分保留两个学科、两个专业知识框架的基本轮廓、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将两个专业的平台课、基础课、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进行了认真筛选与深度融合,形成200个学分的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包括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政策信息学、数字政府导论、公共伦理学、社会研究方法、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社交网络与舆情分析、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智能电子与信息采集技术、Python高级程序设计、Java编程技术、Web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智慧城市导论、公共管理+信息实训(1-4)等。其中,数字政府导论、政策信息学、智慧城市导论、大数据与公共管理、社交网络与舆情分析、公共管理+信息实训(1-4)等专业核心课程均是为双学位项目专门开设的学科交叉课程。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双学位专业建设以原有专业教研室为依托,整合各专业精英力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组建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公共管理+信息虚拟教研室,探索跨学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方式。目前,该虚拟教研室有核心成员20名,依托线上微信群与线下讨论会,教研室就双学位协同育人的交叉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实训项目开发等展开充分讨论,并通过“揭榜挂帅”组队形成5个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项目认领方式明确教学改革任务与要求,有效推动新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实验室共享与产教平台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统一调配教室及相应的教学设施,整合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育部或省级重点实验室,政管学院公共管理与决策模拟实验室和公共治理大数据实验室,实现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二是与各地大数据局、城市管理局、应急局等政府部门,以及伏羲智库互联网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浪潮集团等密切合作,确定为“公共管理+信息”双学位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深化专业课的学习,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学生管理方面,完善青岛校区当前采用的书院制,充分发扬书院体制优势,探索集开放式教学、跨学科素质培养、协同式科研攻关、集成式服务于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一方面,书院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采用书院住宿模式,全体学生集中住宿,参与丰富的课外培养活动,同时也为书院的专家教师提供寓所,以促进教学融合。另一方面,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任课教师由校内外选聘的专家来担任。再一方面,书院注重国际化培养模式,除尽可能聘用国际学者外,还把学生海外学习经历作为必要教学环节。
(作者简介:楼苏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作者:楼苏萍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