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二):山东师范大学② | 立足现实 着力创新 探索教育学专业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28 08:0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3月刊作者:路书红 A+A-
-分享-

山东师范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从新文科建设要求来看,人才培养是其核心任务之一。新文科建设必然关乎文科教育变革。这不仅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现有文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而且需要运用新的理念对原有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进行全方位探索,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用符合时代追求的新思想去培育一代新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以培养方案的重新调整与落实为依据,开启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以现实需求为起点,确定培养目标

 

自20世纪末教师教育由三级走向二级乃至一级开始,教育学专业主要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师资的培养目标就失去了市场。教育学专业如何在新的社会需求下主动创新求变,追求卓越,就成为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另外,作为居于地方师范类高校前列的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仅仅依托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培养体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教育学一级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等高水平平台还不够。若要切实提升育人质量,还需要教育学专业基于当代社会需求,立足自身办学条件、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的实力,确立自身培养目标。

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必然需要教育教学研究的支持。为此,学校教育学专业改变以往追求适应面广而缺乏强项、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高素质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呼唤,将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强烈的学术研究旨趣和志向、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正确运用研究方法的创新型教育科学研究者和学术性后备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学专业通过哲学、艺术、科学、历史等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通过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研究活动,则可以助力学生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方法,同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切实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其未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或升学考试夯实基础。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追求,厘定培养方案

 

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导向,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培养目标的不清晰,导致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十分臃肿。在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教育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俨然成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集结。面对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诘难,大量的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类课程也被塞入体系,而不追问自身培养目标中缺失的是何类实践。同时,毕业生就业时无学科依托的弊病,又使得培养方案中多了几门与语文、数学、政治等中小学主要学科相对应的学科性课程。在各种外部需求的“挤兑”下,教育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总学分越来越高,而单门核心课程的学分占比却越来越小,学生学习、读书、思考的时间被臃肿、琐碎、无逻辑的课程体系占满,低阶的学习、死记硬背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深刻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与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术性后备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基于此,教育学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一是压缩总学分,强化核心课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任何学科的创新都是以既有知识的整体性、体系性为基础。在遵循《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学校将教育学专业的总学分从160压缩到140。修订过的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3学分,这样既可保证作为主体学习内容的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保证了学科核心知识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又减少了课程门数,改变了学生疲惫地奔波于各科课堂的状态,保证了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时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增设“跨学科课程”。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视角不仅是知识生产的方式,而且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理念。教育本身即是一个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范畴,所以教育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突破单一教育学科的局限,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重组教育学知识,为教育类领域中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为此,增设的“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学院、跨学科,选择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学术基础。

三是开设研训模块。这也是培养方案中最突出的亮点。研训模块共计12个学分,包括“导师制科研沙龙”和“学术报告”两个部分。“导师制科研沙龙”贯穿于本科生分流后的2、3、4、5、7等学期,本科生在分组之后,由带组导师在课程负责人的统一规划下,具体落实各项活动。这一课程旨在改变学生只听课不读书、不研习的被动学习状态,围绕本专业的经典书籍和常用研究工具,在规定学生共同阅读和修习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导师的研究专长等进行个性化选择,分学期、分阶段地引领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学术理论和实践研讨,使他们初步懂得学术研究的思路与步骤,掌握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其进入职场或者高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学术报告”则要求学生在第二至第五学期每学期至少参加4场不限于本学科的学术报告,并完成听讲记录和听后反思,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学生的学术思路,为学生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提供推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导向是新文科建设的另一关键问题。问题导向从根本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这不仅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学生只有拥有问题意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与创新者。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往往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教育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但教育的这一特性是“书斋”里的学生难以真正体悟到的。如何将学生引出“书斋”,引导他们发现教育现实中的真问题,并研究这些真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学专业尝试以项目式研究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与第一课堂的“导师制科研沙龙”相结合,导师们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研究方法,面向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各种教育问题,开展各类调查、访谈研究。与此同时,教育学部还制定了《本科生“育林”科研培育计划方案》,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培育项目,吸引本科生及早进入导师课题组,促使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学术科研、社会调研等科研训练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交织中,学生们的教育问题意识越来越敏锐,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越来越深刻,为其未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为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科研过程,教育学部还创办了面向本科生的《育林》杂志,搭建起本科生学术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成果向《育林》杂志投稿。各类文章的发表,充分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激励他们投向更深入的科研训练中。

(作者简介:路书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

 

作者:路书红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