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编者按:山东财经大学立足新专业、新模式、新内涵、新业态,在交叉融合和特色建设上发力,重构财经专业体系,发展新财经专业,同时,推动产教协同,以分层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辅之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配套体制机制建设,实现了专业建设的长足发展。《本期关注》走进山东财经大学,分享学校在新财经专业建设和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功探索。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提出积极推进“四新”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山东财经大学顺势而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重构财经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协同推进,着力以新财经专业建设提升新财经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思政教育新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多措并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实践思政”理念,并积极践行“实践思政”育人模式,实现“知”与“行”的有效衔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互联互促。
创新“实践思政”理念,种好思政教育“责任田”。“实践思政”理念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过程培养,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能够切实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为此,学校党委专门设立实践思政领导小组,制定《加强实践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
打造实践思政课程群,绘就思政教育“同心圆”。学校以“知行合一”为导向面向全学科、全学段修订培养方案,统一设置实践思政教学内容及学分。遵循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标准,打造以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等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发挥实践思政的独特优势,弥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让各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注重交叉融合,发展新财经专业
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促进交叉融合。学校以新文科与新工科融合发展为引擎,推进财经专业与新技术及新业态、财经专业与非财经专业双轨融合。一方面,以“数字财经”为核心,改造提升传统财经专业。在会计学、金融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设立智能会计、行为金融、数字营销、智慧养老、金融信息化、大数据与商务分析等专业方向,重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培育“数字财经”专业新优势。另一方面,以“财经+”为引擎,推进文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开设新闻学(财经新闻)、法学(法律与经济)、美术学(艺术金融)等多个专业方向班,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新财经特色进一步彰显。
积极发展新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增设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7个战略新兴专业,撤销7个非财经专业。2022年,国际经济发展合作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目前,学校经管专业集中度提高,其他专业的支撑度增强,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强化分层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高等学校和人才成长规律,吸纳国内外荣誉教育办学经验,发掘我国传统书院制培养精髓,结合财经高校办学特色,着力推进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并实施了财经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山财大范式”。
创新拔尖人才分层培养模式。自2008年始,学校逐步尝试、改进和试点,于2019年正式组建龙山荣誉学院,构建起“院级实验班—校级实验班—荣誉学院实验班”分层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即在专业学院中建立校院两级实验班为代表的经管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以龙山荣誉学院为载体的经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使学校拔尖人才培育呈现多层次实验班全面发展、多学院共同实施和经济管理学科并进的繁荣局面。
构建拔尖人才培育内容。学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制订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经管学科共同基础课和学科必修课,力图实现宽基础、强技术和重交叉的结合,强化传统专业与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融合,推进科研型教学。落实“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思路,探索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课堂内外的教学范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设置,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潜能、锻炼领袖才能、培养精英学生。
完善拔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为优化选才机制,完善动态管理,学校制定《山东财经大学拔尖人才实验班管理办法》,在各级实验班实施双向动态管理,让学生有多次转入转出拔尖人才实验班的机会。实验班采取导师负责制度,导师在学生专业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具体研究项目或实践项目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咨询。
——推动产教协同,培养新财经创新型人才
拓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完善合作育人机制,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与上海领路人照明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合作开办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艺术灯光设计方向)等8个校企合作专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用。同时,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学院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新需求。
强化新商科实验教学。为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特长,学校通过政校合作,建设完成山东省区块链金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社会治理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商科开放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建成数智化商科实验中心财务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大数据人工智能实验室,升级改造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实验室。2021年,牵头成立“新商科实验教学创新与共享联盟”,搭建互联互通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项目资源、教师资源、技术资源、数据资源等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的共建共享,为新商科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搭建了多个层级递进的双创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如,以“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平台,以“三千计划”(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平台,以“一院一赛”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平台等。在各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的助力下,近5年,学校共孵化提炼各类竞赛项目4300余项,学生通过“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赛,获得7金13银20铜的优异成绩,3800人次获得各类国家级奖励。
(作者简介:陈保启,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张澜,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娟,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作者:陈保启 张 澜 刘 娟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