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为进一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体系和政策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和业态的出现,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培养符合金融发展新趋势且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立足学生实际,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方面不断优化,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金融类专业育人新模式。
——开启学生立体式培养的三全育人体系
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等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实施全员育人。学院为每个学生都配备了学业导师和班主任,为其学业和未来发展答疑解惑。并积极开展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三千计划”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其中“三千计划”的调研成果《网络募捐信任危机化解机制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山东省特等奖。此外,学院还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情况,成立不同层次的学习互助小组,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在知事、明理、动情、践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巩固教育成果。
构建分类协同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全过程育人。通过实施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政策,学生在大一接受基础课和通识教育,从大二开始根据自身兴趣、职业发展和学习成绩进行专业选择并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阶段。为探索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2012年和2016年开始分别从各专业中选拔优质生源成立了金融学创新实验班和国际化实验班。实施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强化金融学创新实验班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学术基础,二是国际化实验班与多所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
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载体,强化全方位育人。学院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探索业务模拟、实习实训、操作技能大赛等多种实践课程内容。开展双创教育,每年组织科技创新讲座、创业比赛以及职业素质拓展比赛,聘请专家与知名校友开展创业经验交流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资助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扩建校外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提高实践学分比重。近年来,学院与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行业协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对于校准人才培养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取得实效,2019年金融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推进以培养创新性金融人才为目标的一流专业建设
调整现有专业设置,实现一流专业全覆盖。为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学院重新优化已有专业,取消了信用管理专业,并在2020年新增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专业注重经济学与金融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编程、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突出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同时,学院重视强化现有专业的建设,金融学、金融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证券投资学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实现一流专业全覆盖。
实施分方向、订单式培养模式。学院与多个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积极推动开设订单式培养班。在培养方向设定、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听取合作对象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难点和痛点,设置并调整细分方向和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派驻业内资深人士为学生讲授“期权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金融实践前沿。此外,学院还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并匹配开发、引入业务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实践课程,实现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化和课程的标准化,将人才培养全过程嵌入行业运行和企业运作链条。
引入行业交叉和前沿课程,打造国家一流课程。学院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对金融交叉行业和领域发展的知识及技术的需求建议,在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开设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等跨行业和跨专业的交叉选修课程,补齐金融人才交叉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同时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1~2门较为核心的实务选修课程,由金融机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联合授课。此外,学院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引进外籍教师讲授课程,为学生提供国外前沿课程体验。
——构建“双创”导向的四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需求导向、应用驱动”的培养目标,学院从理念、体系、制度等角度形成“模式引领、平台驱动、资源融合、能力进阶”的四维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并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模式引领:纵向对标“双创”,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的系统性、多元化、全链条实践教学模式。一是通过打造实验金课、引入金融前沿和融合交叉学科,开放基础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课程革新,启蒙学生的金融敏感性;二是通过引入虚拟仿真项目、基地实训项目和课外拓展项目,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实现虚实项目驱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课内导师答疑、科研导师训练和企业导师指导,拓展创新实践教学,内外导师引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平台驱动:横向对标“双创”,搭建“阶段性实践+独立性实践+创新性实践”的个性化、分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平台。对应金融实践课程的三个不同梯度,建设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知识点的阶段性实践课程,匹配基础创业理念和基本创业能力训练;二是培养学生完整专业知识架构的独立性实践课程,匹配专业化创业实践模拟训练;三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创新型实践课程,匹配定制式实践训练和创业指导。
资源融合:外维对标“双创”,开拓“院系主导+校企联动+一生多师”的依托性、跨界式、共享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一是以院系为主导,借助合作企业优势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助力专业实践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二是实现校企联动,依托实践基地资源,对接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落地;三是加强校内外导师建设,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能力进阶:内维对标“双创”,推出“育人导向+项目驱动+思想碰撞”的四模块、生态化、互动式的三全育人实践教学方案。一是以育人为导向,从基础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创业教学四个模块全方位展开教学;二是以实训项目为重点,注重实训结果、实践报告、“双创”项目导师制、社会实践导师制等结果考核;三是以思想碰撞为路径,形成了集学校、学院、系等多层互动的“三全育人”实践教学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面向一流学科目标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Z202116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红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王倩,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者:彭红枫 王 倩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