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山东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一直是“四新”建设的探路者、践行者。专业坚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工程中的管理实践问题,强基固本(信息技术+管理+财经)、融合创新,经过近20年的探索,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模式建设中,立足技术与管理前沿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材、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践和创新,构建了立德树人为根本,社会需求为导向,融合创新为目标,政企校研协同应变,培养体系持续改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同时,专业教学团队发挥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产业互动协同,深入分析把握专业建设内涵,在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理念和基于PDCA(Plan,Do,Check,Action)教学管理的驱动下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专业建设特色做法。
——需求导向,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综合运用数学、工程技术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针对信息管理问题进行设计、评价、决策、优化、实施和控制,聚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核心概念范畴中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其在人才培养上兼具管理学和工学的交叉融合特征。
专业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面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 “懂管理强技术”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强调“信息技术+管理+财经”的知识和技能融合,构建“信息强基、经管固本、创新铸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办专业、引企入教、校企科研项目协同创新育人,解决高校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的双师型师资不足和条件资源更新不足的困境,有效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充分彰显专业“复合型、应用创新型”特点。依托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精准把握产业发展和人才前瞻需求,通过就业跟踪与校友反馈等渠道,有效对接人才动态需求。
——开放式办学,企业全程深度参与的“三阶段、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邀请企业专家、产业导师、校友深度参与“三阶段、四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在培养方案的评价与修订、入学教育与新生研讨课、企业见习与顶岗实习指导、与校内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各个环节,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学生成长。同时,专业还积极整合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其他高校资源,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等,共建省级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形成了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共享、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校企联合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等新机制。
构建专业认知、知识融通与能力塑造的三阶段渐进式培养过程。融入专业、融通知识、融合创新渐进深入。通过入学教育、新生研讨课、企业见习融入专业,让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理论到实践形成深刻认知。通过专业课学习、实训实践、学科竞赛达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通过顶岗实习、科研实践、毕业设计使学生具备融合创新能力。
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四结合教学模式。融合素质、知识、能力多维度目标,构建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与竞赛、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梳理专业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数字化红色文化、健康养老与智慧医养”等暑期社会实践计划项目。教师、产业教授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以实际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分析项目(企业ERP系统、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等)参与学科竞赛。依托校内独立承建、校企共建的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智慧养老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互联网+医养健康”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与训练。
——强基固本、融合创新,重构“信息强基、经管固本、创新铸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强基固本。强化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按照信息管理目标与信息系统架构的内在逻辑,打通不同 IT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按培养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夯实经管基础,按照技术赋能和价值创造的中介因素要求,增加“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课程。为体现专业的国际前沿性,依托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的合作办学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引入“商务大数据分析”“移动设备程序开发”等国际化课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融合创新。建构学生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能力结构,融合 IT 与财经领域知识,增设“商务建模与大数据分析”“IT/IS 战略管理”“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等融合应用课程,培养学生融合应用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以高水平的政产学研合作成果、项目案例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打造场景式、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平台,专业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实验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省级科研平台为支撑,制定分方向、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打造场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训、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开发项目实习)和校企产学研创(校企合作研究课题)三个实践环节,构建场景式、多层次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引入企业导师、真实开发场景和真实数据进入实践教学,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和实地的实践教学。
以赛促学促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以“互联网+”、创青春等竞赛促教,贯穿育人全过程,打造“产、赛、研、创”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递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逐渐提升。
新知识创造需要多学科融合,在学科创新方面,面向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创新人才。为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也注意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本质和作用进行深度思考。专业(大数据与商务分析方向)卓越班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等课程注重强调工程技术伦理,通过让学生思考工程与技术的“形而上”问题,培养学生进行有人文关怀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增强学生的价值感与使命感。
(作者简介:刘位龙,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刘位龙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