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三):山东财经大学⑤ | 厚基础 重应用 深潜质——经济统计学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25 08:0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4月刊作者:王开科 张东光 A+A-
-分享-

山东财经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坚持厚基础、重应用、深潜质的育人特色,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密切关联。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专业围绕“数学+统计学+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四位一体的理论、方法和软件技术应用课程群体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总要求,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认知和综合处理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素养、灵活应用基本统计学理论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软件操作,能够有效搜集数据、高效处理数据、正确分析解读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注重全流程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对标国内专业标杆,适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专业依据地方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和经管类统计学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积极对标国内标杆专业建设实践,于2017年、2019年、2021年连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把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开启经济统计学专业改造升级。切实贯彻“厚基础、重应用”的育人特色,强化学生统计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软件技术方法坚实、财经管理领域知识完备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按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引导专业教师以“贯穿式”案例教学作为实验教学的突破点,加大自编教材的综合案例设计和实验操作环节,给予学生统计方法应用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对统计模型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积极承办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通过“专业导师+竞赛团队”一对一指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带动学生学习统计方法、掌握统计软件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分析的兴趣,把“懂理论”“会软件”“善分析”作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此外,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还确立了“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人文情怀”三者兼重,“德、才、学、识”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包括迎新生系列讲座、专业教育系列讲座和百脉大讲坛等在内的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激发学生潜能。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方法,加强过程考核环节。积极推进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明确“线上+线下”有效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案,通过录制课程视频、建设网络习题库、开展网上讨论和学生答疑等多种形式建设网络课程资源。为确保整个教学过程可监控、可回溯,经济统计系提出了细致的过程考核建设思路,将包括学生签到、课程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在内的整个教学环节纳入考核。

同时,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MOOC、翻转课堂和其他在线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着力改善了“填鸭式”教学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不断强化系统完备的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将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结合专业特点,将正确的价值观、数据质量意识、科研诚信、教学主体责任等诸多内容纳入年度考核,严格规范教师课堂授课纪律和请销假、调课制度。二是建立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课程设计、教案、试题编制、试卷评阅、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到毕业论文,均有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施细则,将精细化管理思路引入教学制度建设当中。三是设置了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和一贯制学业导师制度。由经济统计系资深教师开设“成长与专业发展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明确专业认知方向。同时,为保障培养质量,经济统计系还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负责学生整个学习年限内的专业指导。

狠抓“有效课堂”教学。一是授课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统计软件与信息网络技术资源,引入包括案例分析、数据处理以及模型构建在内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二是完善授课方式。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融合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三是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大专业课程系列精品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构建课程与教材相互支撑的资源平台,依托学院学科建设经费,支持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培育项目。四是提升网络课堂建设。实施在线听课制度,定期讨论在线教学情况,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在线指导,推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线上化”建设。

着力推进科研教学相辅相成。近年来,经济统计学专任教师坚持围绕国家统计改革发展的重大选题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前沿,陆续立项多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相关成果在《统计研究》等统计学权威刊物发表。本着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实现了本专业本科生在A类中文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

——坚持目标导向下的专业建设规划

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培育模式。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注重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鉴于统计学知识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经济统计学课程体系应积极吸收与本课程相关的大数据、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注意增强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所属专业需求的匹配度,加强对多领域、多行业的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培育的有效性。二是在培养模式上应强化“厚基础、重应用”的育人特色,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提升学生学科竞赛、创业比赛的支持机制,探索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设置实践课程学分的可行路径,更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不断推进经济统计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思政建设。一是继续建设优化经济统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加快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等传统优势课程的升级改造,重点推进经济统计系列课程的综合案例编制工作,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扩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覆盖范围。二是健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本地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实践教学与产业链建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等衔接机制的建设。三是坚持把“用真实数据讲真话”作为思政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敢于“讲真话”“做实事”。

加大师资培育和引进力度。在保持现有师资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协同校内学科师资资源,以构建契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学科交叉引领作用。加强老中青结合和“传帮带”、校内外资源互补,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青年学科骨干,围绕数字经济统计、资本测算、生产率核算等优势领域建设科研团队,打造统计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示范性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经济统计系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专业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简介:王开科,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东光,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统计系主任,教授。

作者:王开科 张东光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