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编者按:中国海洋大学以“价值引领、融合创新、质量为本、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不断加大工科建设力度。一方面,以“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为统领,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工科专业布局,着力推进新工科专业“六新”内涵建设。另一方面,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工科和应用学科发展,大力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完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期关注》走进中国海洋大学,分享学校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化、交叉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成功实践。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018年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同时培养大量新型人才也可以促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竞争力。
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特别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学校持续加大工科建设力度,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制定并实施《中国海洋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4)》,遵循“价值引领、融合创新、质量为本、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以“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为统领,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构建发展平台,夯实新工科建设底色
学校系统规划工科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工科和应用学科发展,建设工程技术学科群和研发基地、滨海试验基地和海上综合试验场岸基、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工科学院将整建制搬迁到新校区,学校新工科布局和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平台。
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在工科学生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工科专业传统工程训练的基础上,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新设智能制造模块,建立了“海洋机电装备虚拟仿真”模块和“数控加工教学实训一体化”模块两个特色实训方向。形成了涵盖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智能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激光加工、特种加工、金工虚拟仿真、海洋装备与仪器虚拟仿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工程训练体系,为工科专业学生打牢工程基础、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新工科建设亮色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专业结构调整时,学校优先考虑工科专业发展,持续优化工科专业布局,近年来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保密技术等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同时,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联合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专业,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开办海德学院,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等合作办学专业,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学校还以“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为统领,将新技术的发展体现到工科人才培养中,加强新工科专业“六新”内涵建设。一方面,加强专业信息化建设。学校启用“专业建设与认证系统”,不但可以很好地满足工科专业认证和评估,更是切实推进了OBE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为增强专业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抓手。另一方面,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教研教改。学校围绕“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应用和建设、探索实验教学体系的重构、建设新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等,同时安排专项经费用来立项新工科专门项目,支持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使海大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知识体系更加贴近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更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探索发展新范式,增添新工科建设俏色
在工科专业常规建设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探索新工科发展的新范式,积极推进各专业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完善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和学校教师进企业、行业交流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基础扎实、专业突出,能够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和未来变化的专门化人才和交叉复合型人才。
2019年,学校启动基于真实问题的跨学科、项目式团队学习的新工科微专业建设,有效利用“微专业”特征,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错位。针对传统工科教育在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学校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新技术方向,在水下机器人、海岸工程、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方面,以产业真实问题为牵引,组建了跨学科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关课程,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并最终具备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挖内部优质资源。学校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聚焦国家战略,锚定海洋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综合学校海洋技术和其他前沿交叉学科优势,融合全校资源和校外顶尖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优势力量,设立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数字孪生技术、海洋交叉应用技术(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深海环境保护和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方向,服务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学校与华为公司深度合作,成为教育部首批“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将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实践经验融入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与技术等专业的课程中,通过师资培训、创新实践课、开源课题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应用”的人才,助推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此外,学校还联合“58同城”设立“58同城实验班”,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AI技术领域应用和工业互联网为特色,与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特色,立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理论知识与基础能力培养,关注前沿领域,强化专业实践,培养领跑国际拔尖创新的计算机领域专业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以一流专业建设和“四新”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经过持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特色鲜明、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特色之路。
(作者简介:辛远征,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作者:辛远征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