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以本为本”语境下的教学与科研②丨“以本为本”应凸显研究型教师评价标准
发布时间:2019-12-30 16:5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郭峰 A+A-
-分享-

本期关注·“以本为本”语境下的教学与科研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度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指示。高校的根本使命是“造就一个人,不是撰写一本书”。高校,其根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早在1852年,英国皇家委员会在《关于牛津大学及各学院的现状、规章、学科和收支的调查报告》中就提议,科学研究和探求学术并不是学术专业的重要职责,教授作为一种公认的“学术专业”,其主要职责是忠诚于教学。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欧内斯特·博耶也认为:“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进入21世纪,美国诸多高校纷纷掀起以追求卓越质量为目标,重塑本科教育价值为使命的本科教学改革,如斯坦福大学实施的《斯坦福2025战略计划》、西北大学开展的《本科学术体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的《本科教育战略优秀计划2014—2019》等等,把本科教学工作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转型期,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斌认为:“中国经济要转型,教育也要转型甚至先转型。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思辨能力的人才,并且把每个人的兴趣天赋与专业尽量配合一致,这是经济转型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需求,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总书记的讲话,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又是对教师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殷切期望。在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他强调提出:“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教师要从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在新时代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要求下,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理应在充分彰显高校的组织属性、紧紧依循高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强化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推进本科教学的高水平建设。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有的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他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欧内斯特·博耶认为,大学的学术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陈宝生部长指出:“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只有搞好教学学术的教师才能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高度的“金课”。建设教师队伍,推进本科教学的高水平发展,理应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强化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用主义、绩效主义价值观支配着高校的发展,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价值观面临严重挑战。教师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核心工程,要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

  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发展。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而教学活动又能够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二者联系密切、互进共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逐利化倾向、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等影响,学科建设与教学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正遭受侵蚀,呈现出过度重视学科发展而轻视教学的现象。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描述:“现在,教授们普遍地对他们校园以外的世界和他们学科的发展更感兴趣,因而他们常常忽视他们的校园任务。”学科建设固然是高校发展的不变主题,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又不能仅仅从学科本身出发,弱视甚至割裂对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需求。法国巴黎大学校长伯诺德·尤林曾讲到:“大学不仅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场所,还要有新知识的发展和探索,由于大学处于学科知识的前沿,新知识出现了,这也意味着教学活动应互相介入,彼此应有沟通。”高校的学科建设应深度挖掘学科建设中内在的教学功能,把学科建设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将学科建设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教学的优势,转化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催生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注入鲜活生命力,让学科建设回归高校追求卓越的初衷,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当下,由于高校内部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竞争制度,在高校教师之间难以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难以发挥学术共同的力量。高校应在尊重教师的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实际,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在高校内部乃至校际开展团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要建立凸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评价体系。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诚如有学者认为:“过分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导致教师将完成最低任务作为课堂教育的指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学术研究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争创一流的目标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要转变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大学的教育功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一方面,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重在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催生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增进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尊重和热爱,使教师在具有人文气息的文化校园中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常态化,改变教师忙于科研或行政工作而不愿从事本科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高校应制定保障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内生动力和外在制度的双重作用,使教师从事本科教学行为常态化;再者,高校应明晰政策导向,加大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以及教师职称评聘等环节,凸显研究型教师评价标准,扭转偏重对教师科研能力评价、轻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从根本上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职业幸福。

  (作者简介:郭峰,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作者:郭峰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