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以本为本”语境下的教学与科研③丨科教融合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30 16: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刘恩允 A+A-
-分享-

本期关注·“以本为本”语境下的教学与科研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梦想。会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十大方面40条实施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一流本科教育”与“双一流”一样,成为2018年的热词。

  “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早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就提出“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没有“一流本科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所产生的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实现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双一流”建设要明确新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强化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灵魂,没有“一流本科教育”的一流大学是不存在的。

  “一流本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所需要的一流人才,可见,“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双一流”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直接目的。同时,“双一流”既是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又是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和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为“一流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成为“一流本科教育”引领。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组织的基础构成元素,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学科是指科学知识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在高校,学科还可以看作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隶属范围的界定。专业是指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职业需求而设立的学业类别。学科和专业都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又是高校开展工作的一种制度安排。

  学科和专业是不同的概念。学科的目标是发现和创新知识,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体现为某一研究领域,而专业则体现为育人范畴;学科一般指向科研,而专业一般指向教学;教师一般隶属于学科,而学生则隶属于专业。学科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更大,专业受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大。学科和专业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又以专业为基础。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个学科的依托,而一个学科可以支撑不同的专业领域。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用于课程内容的更新;而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资源的共享。

  由上分析可见,学科和专业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甚至互为一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对二者不加区分或厚此薄彼的现象,表现为重学科轻科研、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甚至将学科专业相互隔离,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导致人才培养过于专门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科学研究表现为研究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相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只有课程将学科和专业连接在一起。只有学科发展得好,课程供给量才能充足,专业建设水平才能提高。因此,将专业与学科混淆,或主张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总之,“一流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的学科和专业,离不开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没有一流专业支撑的一流学科是不存在的,没有一流学科引领的一流专业也是难以实现的。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一流本科教育”包含“本科教学”(如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等等),还应当包含“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前提,包含教师的“一流教书育人水平”这一根本引领,包含“一流的教学管理”这一根本保障,包含先进的质量文化这一制度环境。

  “一流本科教育”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流本科教育似乎是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的氛围下提出的,那么一流本科教育还要不要科研?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呢?“双一流”背景下的本科教育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综观世界大学四大排名,科研指标始终位列第一,如上海交大ARWU指标(2017—2018)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单位教职的论文引用数(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英国THE(2018)中“科研成就”和“论文引用”占百分比权重的60%;英国QS大学排名中,学术研究(声誉、经费、论文数)占比30%,教师人均被引文献数量占比30%。以上三类排名,学术研究占比合计都是60%。美国US News排名虽然没有具体规定各项指标占比,但在五项指标中有三项属于科研指标,即各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师数(HiCi)、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NSLS)、被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SCI)。可见,按照国际标准,从整体上来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术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进而培养一流人才。但是,不能因学术研究而弱化了教学工作,因为培养人才毕竟是高校的第一职能。

  当前,我国大学出现了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精英教育时代,以科研中心培养精英学生,本科教育不是问题;而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国际化、多元化带来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显然有很多原因,也有评价标准的局限。有的教师把科研与教学做成了“两张皮”,学术成果没有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科优势没有转化为教学资源,没有达到以科研深化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目的,没有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早在2006年,有学者对72所高校5000余名本科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发现第一位原因是教师学术水平低而不是教学水平低。斯坦福大学负责本科教育的副校长沙尔迪瓦说:“本科教育产生了静悄悄的革命:重点相对从研究转向教学,而教学被重新定义为学生参与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走向了互动和融合。一流本科教育中,“科教融合”才是核心指标。科教融合以本科生科研为抓手,但也要关心专业与学科的共存度。基于此,“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要求“结合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可见,科教融合和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刘恩允,临沂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

作者:刘恩允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