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②丨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19-12-31 10:2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3月刊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高树中 A+A-
-分享-

本期关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是医养健康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必将为新旧动能转换作出重要贡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支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鼓励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等措施,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如何培育形成新动能指明了方向。

  山东中医药大学面向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突出专业优势与特色,并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科研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新型育人体系。

一、对接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三层次、四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应用+复合+创新”三层次,立足专业思维,培养适应产业岗位需求,具有科学思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富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围绕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岗位胜任能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制定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年度专业人才质量报告,在完善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医学、医药服务等知识。

  深入对接健康山东战略,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与优势,面向医疗服务、中药产业、健康养老、健康大数据等方向,分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相关产业。

  以针灸推拿学专业为核心,精准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校内、校外的协同,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完善“产业导向+科教融合+思政贯穿”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复合+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以产业为导向,汲取产业技术最新成果、行业发展最新要求,引入课程内容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与优化,共同制定核心课程建设办法和建设标准,强化核心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紧紧围绕培养需求,融合科技创新,强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培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方案,逐步构建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健康信息管理、文化产业等相关领域共性需求和差异化需求的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在完善核心学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创建涵盖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医学、医养服务、传统文化等内容的选修课程模块,充分满足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交叉培养的需求。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融合融通,贯穿于专业导论、学科基础、专业和实验课堂。

  完善科教融合转换机制,将优秀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

  完善产教融合转换机制,对接医养健康产业需求,增加产业实践教学模块,系统设计系列课程,与产业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基础》《创业实践》等专业课程。制定在线课程建设方案,建设一批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着力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实现优质在线课程在专业群、院校间的充分共享。

三、创新“产学对接+弹性管理+项目推动”教学管理模式

  (一)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选修课共享模块。系统设计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文化与科学素养模块、中医思维模块、现代医学模块、中药产业模块、齐鲁特色模块、双创教育模块等,建设选修课程资源库,适度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建立“学校—实践基地—健康产业”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优化方案,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在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运行模式,聘请就业导师进入学校,让学生走出学校,早进企业体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弹性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激励政策,进一步丰富企业资源,吸引教师进入产业,鼓励学生走进创业孵化基地、走进企业。

  (三)依托系列改革项目,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托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卓越医师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等,创新专业群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四、建立“校地产医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对接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在服务综合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推进校医、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共同推进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对接产业,通过产业反哺教学,调整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形成“校地产医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推进学校与医疗单位合作,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强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与医疗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研发,共同开展推进成果转化,加强学校与兄弟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探索共建符合中医学科规律和健康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当地政府、医疗集团、健康服务和文化创意企业,实施联合培养和订单培养,实现产业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产业对接,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产教融合+团队协作+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

  (一)引进高水平产业师资,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制定产业特聘专业计划,突出“产教融合、团队协作”的导向,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拓展吸引会聚人才渠道,设置产业教授岗位,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带领创建产业教师团队。

  (二)完善交流机制,建设教师创业团队。建立完善交流机制,制定教师产业培养计划,选送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使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逐年提升。建立教师创业激励机制,组建教师创业团队,打造高水平创业项目,推动教师进入产业,带动学生创业。建立“产业进专业、人才进产业”的机制,设立产业融合专项基金,支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等产业融合项目。

六、加强学科专业“共培+共研+共赢”一体化建设

  (一)强化学科产业交叉,建立共同培育机制。依托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建立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一体化培训机制,从学科带头人中选拔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领军人物,培育专业带头人,推动专业链、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延揽多层次人才,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依托科研平台,以项目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推进本科生进重点学科、进实验室、进项目,建设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名医工作室、学术派传承工作室,培养传承创新型人才,促进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促进科研教学良性互动,推动共同建设进程。制定专业群和专业学科协同发展框架,结合专业资源优势,共建学科平台,创新实践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实现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共享,建立基于课程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同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融通,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三)完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共赢共同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形式和机制,推动专业教师立足学科平台,解决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使专业学科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成为独特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专业对接产业将充分释放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活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高树中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