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全国31所独立建制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学院。学校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服务民生为动力,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以及行业、职业、岗位需求,深化课程和教学管理改革,构建政府、学校、社会间新型关系,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的标志性成果。2009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新型应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获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入“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名单”;2018年,学校“文化创意产业与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实训基地”获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立项。
一、产教融合建设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良好
(一)精心设计学校顶层规划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学校确立了建设“实践教学型”特色鲜明的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学校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倡导“实践教学”,构建“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理念。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2.教学模式改革定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途径,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3.课程建设定位:将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艺术纳入课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设计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行业建设定位:加强与工信部门及工艺美术行业合作构建“校地”“校企”合作。
5.社会服务定位:全面服务传统文化复兴、工艺美术振兴、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立足民生需求,助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的发展。
(二)构建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适合设计专业特点的“套餐+点菜”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形成“1+3、1∶3和1∶4”的模式。“1+3”,是1年的专业基础教育和3年的专业教育,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1∶3”,是文化素质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强调建立在综合文化素养上的专业素质;“1∶4”,是在专业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重点强调综合实践能力。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校率先在全国提出高等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将其划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5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层次,建立项目教学、假期课堂、工作室式教学、工作坊教学、毕业设计展等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源
学校紧密契合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大力引入社会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1.校地协作。学校先后与济南、德州、济宁等山东省内17巿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古城建设规划、公共设施设计、手工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
2.校企协作。学校与鲁商集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等近20家知名企业合作,在广告设计、传媒构建、园林规划与设计、陶瓷加工与设计制作、影视美术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合作项目,建立实习基地,探索校企融合、理论与实践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校企共赢。
3.组建产业联盟。2012年,学校发起成立“山东省艺术与设计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海尔集团、浪潮集团等多家企业为成员单位。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学科支持、专业互补、创意思想、技术研发等优势,在教学中解决联盟单位的问题,实现产业创新与课程教学直接对接。
(四)产教融合建设效果良好
1.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14年,学生设计作品获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产品设计类“最佳设计奖”。2016年,学生作品获美国弹力方程式国际设计锦标赛(“FE”)“最佳设计奖”。近10年,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社会采用率为25%左右,充分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
2.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学校参与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施工、运营与管理;2012—2015年,参与承担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主题展馆设计;2018年,参与完成“上合青岛峰会”相关艺术创意设计任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3.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几年,学校招生报名与录取情况保持增长态势,艺术生报考人数连续多年位列山东省第一。在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设计学2017、2018年均进入全国排名前5%学科。
二、下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几项重点工作
学校将深入领会新旧动能转换内涵,在产教融合、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建设,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聚焦聚力。
(一)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与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实训基地项目”以高校文创类项目列入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支持范围。学校将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思路进行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同时加强淄博陶瓷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推进青岛船舶设计研究院、青岛电影产业学院、威海时尚创意研究院建设,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推进成果转化,全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二)推动学科专业与“十强”产业精准对接
学校大部分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保持高度匹配。学校将积极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优势,深入对接“十强”产业发展。以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等为核心专业组建专业群,全面对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涵盖精品旅游、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的产业群。积极参与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吸引中小企业参与,推动实体化运作。
(三)完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结合智慧课堂建设推广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与培训工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金种子”孵化器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
(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指导,逐步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学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以学校承担的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重大课题为抓手,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田野调研,强化“问题导向,样板意识”,加强对新时代山东农村文化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形成科学系统的政策研究,为乡村文化政策体系构建、宣传与落实提供学术支持。
(五)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实施“工艺美术+”专业拓展计划,落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计划”;建设“中国工艺美术研发与信息中心”和“中华造物传承体系”数据库;建设“传统工艺振兴文化服务站”,服务传统工艺传承人培训,激发传统工艺创新创业活力;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工艺美术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研究机构等合作,构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创新及设计、衍生”全面发展的产学研协作机制,服务国家传统工艺振兴与文化发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充分发挥在设计教育领域的特色优势,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为重要抓手,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同“文化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乡村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国家重大任务相结合,使之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中实现设计教育的全面提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将学校打造成全省领先、全国重要的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 董占军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