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其中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增强,2018年全国高职的整体满意度为74.13%。
然而,从职业教育的质量上看,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方案》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在此之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从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建立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政策支持保障等几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目的就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全省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及职业标准紧密对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等,但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种逻辑建立在以下两点上:一是人的特点是分类型的。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擅长理论学习,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擅长动手操作,这种人才特点的不同是人类遗传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特长、培养特长,因材施教、用其特长。我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清楚,按照一个培养模式培养所有的人,把人当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认为只要工艺流程设计好了,产品自应合格,忽视了人在特长上的不同类型。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忘记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当科学家这个事实,使大多数孩子成了“陪太子读书”,被迫隐去特长,用其特短。为此,老师痛苦,学生也痛苦。到头来,科学家没培养几个,而大多数人无所适从,这不能不说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大批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技能工匠。从刚刚表彰的2018年大国工匠的事迹看,若没有这些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技能工人的卓越工作和工匠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教育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既然人是分类型的,自然要有分类型的教育。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的,自然要有分类型的教育。认清这一点,对搞好职业教育十分重要。
(二)不同类型的教育要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阶段,培养目标和定位越来越清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完善,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参照普通教育办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院校的师资都是在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讲究体系完整、推导严密等特点是根深蒂固的,很自然地将职业教育的课堂变成了普通教育的课堂。教师队伍的来源不改变,就很难有职业教育的特征。二是学生是按普通教育的方法进行选拔,没有真正将有特长的高素质学生选拔上来,只是普通教育选拔的“淘汰品”,这也是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不高的原因之一。三是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普通教育的模式,也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没有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出来,这也和实验实训条件不足有关。四是教学采用的教材都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这些问题当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什么样的师傅带什么样的徒弟,没有实践能力的老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高的学生?所以,要形成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就必须解决好这些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就是在培养目标定位、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突破口。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解决“谁来教”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基础课教学以外,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这就必须解决师资的来源问题。所以,《意见》提出:“允许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推进在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企业设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区域共享的兼职教师库。研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学校特点的教师职称标准,支持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置‘产业教授’等创新性岗位或特设岗位。”这就要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得企业愿意并且能够为学校推荐和贡献优秀人才。同时,更应建立校企人才的双向兼职交流的机制,使得双方人才保持持久的成长环境,实现共赢,否则,学校的师资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企业对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最清楚,对产品的升级换代的感知最敏感,对应教什么内容最权威,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要共同建设,要多采用活页式、手册式、与产品质量标准紧密对接的灵活的教材。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这一问题不解决,也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特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解决“在什么地方教”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工学交替、知行合一,只在学校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虽然现在也有到企业实习的环节,但目前仅能体现“预就业”的目的,很难实现“教学实习”的目的。所以,在企业还应建立“教学生产线”,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一所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二、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文章。
(一)转变观念,主动作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然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没有第二条路,就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现状中,学校的主动作为还是十分重要的,要主动出击,采取建立职教集团、合作理事会等形式,搭建合作的平台。
(二)学习政策,加强研究
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要组织精干力量加强学习研究,积极发挥和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政策的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三)开放治理,统筹推进
要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需要,调整内部结构设置,突出校企合作重要地位,整合力量,统筹推进,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能力。
(四)顶层设计,做好规划
关键是建立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建设好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根据学校的工作基础,制定好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为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长 杨新春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