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我省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自身提质升级的重要历史机遇。产业有需求,学校有行动。作为市属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投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接技术进步和市场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并在融入发展、服务发展中深入探索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一、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结构与素质。产业转型实质是人才转型,产业升级首先要求人才升级。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职院校要快速响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方向目标,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深化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遵循面向职场、注重创新、全面成长的理念,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本位、开放灵活的原则,创新实践“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学校大力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文理兼修,促进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从双创基础课到专业融入课,再到实践实战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突出适应产业技术进步的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将科技创新最新前沿、产业技术最新成果、行业发展最新要求引入课程内容或教学过程,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
二、发挥优势,提升技术研发和职业培训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中,应充分发挥联系产业最紧密、服务企业最直接、协同创新最有力、职业培训最灵活的优势,提升技术研发和职业培训服务能力。日照职院面向市场,服务发展,形成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科技开发和职业培训为两翼,主体坚实、两翼丰满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一是依托优势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每个二级学院依托优势专业,至少建设1个校企合作的应用性技术工艺与产品研发中心,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发集群。目前,学校已建有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山东省“十三五”工程技术中心,6个市社科研究基地、2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校内研发中心,每年转化到企业的直接应用项目上千个,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0多个,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联合组成研发创新团队,解决生产一线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应用问题。
二是突出应用导向,为产业升级服务。学校积极实施高层次项目培育计划、精品成果培育计划、横向课题扩展计划和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计划等“四大计划”,促进高水平成果、优秀成果、横向科研项目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学校海洋工程学院的3个研发平台常年为日照80%以上的水产养殖企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科技和技术指导,60%以上的日照市海滨及乡村旅游规划由学校人文与旅游学院的研发平台承担。学校在促进日照市渔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市、旅游富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校政联合,建设行业性职工培训基地。学校是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山东省旅游行业定点培训单位。依托17个校政共建的行业性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员工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20000余人次。
四是校地合作,融入区县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服务多元主体的实际需求,积极提供发展咨询、专家指导、规划论证、电商平台等服务。成立日照社区大学,建设日照市智慧学习工场,开发“日照市民学习系统”,打造一批优质线上微课资源,搭建具有开放性、全民性、终身性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市民学习服务平台。实施课堂资源、文体教育资源、实验实训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四个开放”,全面融入日照经济社会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一是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产业需求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逻辑起点。学校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适应产业、行业以及市场需求,聚焦服务面向,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重点建设了海洋渔业、汽车智能制造、土木施工、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电子信息等10个专业群,形成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二是政行企校多元联动。牵头建设山东省海洋渔业、文化创意产业职教集团,以利益链为纽带,围绕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
三是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日照航投公司合作共建通用航空学院,与五征集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君青能源科技公司共建驾驶人培训基地,探索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建设机制。以章程为基础,建立与多元产权结构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四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建二级学院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9个、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9个,共建专业13个、订单班36个,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被世界职教院校联盟授予校企合作卓越奖。
五是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实施“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校企协作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在企业对应设立“双师生产岗”,岗位互通,人员互聘,促进专兼职教师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实现专兼职教师两岗合一、双师双能。
六是完善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能力,释放办学活力。系统构建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以释放办学活力为根本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运行机制、以自我诊断与改进为特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师生发展服务机制、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以人为本、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
作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冯新广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