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聊城大学篇)
编者按: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金课”需要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高的教育能力、综合的教学素养引领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潜心治学、重视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含金量”。打造大学“金课”,院校如何行动?《本期关注》专栏将走进高校,呈现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线教师最鲜活的“金课”方案。
为打造“金课”,聊城大学积极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来自校内外的教学名师开展的每周一期的常态化教学工作坊掀起“头脑风暴”,示范引领铸造“金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与教学手段,带动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本期来自聊城大学不同专业领域的五位老师,结合自己任教课程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课堂教学革命的“抽水”与“注金”,敬请关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聊城大学聚焦“两个根本”“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总体要求,秉承“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指导理念,提出“学生培养个性化、教师生存学术化、整体治理现代化、大学发展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努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创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流本科教育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实现学生培养的个性化以及教师生存的学术化。我的观点是,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围绕“开篇决定成败、理念引领设计、方法重于内容”三个层面打造“探究型”课堂,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与专业思维的启迪,在培养“思辨型”人才的过程中成就教师自身“学术型”成长。
一、开篇决定成败
开篇即课程第一讲,值得每一位教师进行深思熟虑、精雕细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三问”框架来精心设计的导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奠定“探究型”课堂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一问为什么(why),即为什么开设此课程。教师从身边事例与案例入手,深入浅出地运用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真正领悟到学有所用,激起学习的兴趣,由培养方案“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思想转变为学以致用“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提出第二个问题:学什么(what),即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课程内容的解读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相互关联,通过“前情回顾”与“后情预告”帮助学生认知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其二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教材目录为线索,通过“知识土块与砖块”环环相扣式的串联,引导学生完成“房屋搭建式”的整体知识框架,从而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伴随着对专业课程知识架构的认知以及对专业前途的美好愿景,学生势必水到渠成地产生“我要好好学”的要求与决心,即第三个问题:怎样学(how)。目标决定路径,明确的毕业去向(考研深造抑或就业创业)决定了学业生涯的路径规划。学校“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学生中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科学设置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学术、应用创新以及特殊需求三条发展路径,为不同规划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兼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课程清单,明确的学业规划对应着明晰的学习路径,明晰的学习路径自然解答了怎样学如何学的问题。
简言之,开篇“三问”至关重要:一问激发学习兴趣、二问架构课程体系、三问规划学业生涯。教师通过开篇“三问”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要好好学”的内在转变,点亮照明学生学业生涯的灯塔,真正成为学生学术入门的引领者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者。
二、理念引领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先行,1981年美国学者 William Spady等人首次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是现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对于不同学科课程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OBE理念基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这些能力”两个核心要素,可以从下述三个层面进行“探究型”课堂的课程设计。
1.教学内容模块化。零碎的课程内容就像一盘散沙,而这零散的知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应抓住贯穿课程内容的主线,并以此为线索设计教学过程中的“特色模块”——工具模块、理论模块以及政策模块,通过模块化设计勾勒专业知识的树状结构,形成易于学生把握的知识体系。
2.教学模块问题化。教学过程中的备课即是备问题,巧妙的问题设计常常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呈现一个个“特色模块”,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问号”,并善于通过讨论与思辨,为自己的“问号”划上“句号”,通过思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把课堂变成思想碰撞、智慧启迪的互动场所,这恰恰是“探究型”课堂的精彩之处。
3.教学问题应用化。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应用,因而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探讨理论问题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该理论对于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并基于应用问题收集资料、综述资料、完成知识共享、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通过讨论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习睿智地思考,在分析理论与把握现实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
三、方法重于内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最为重要。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践教育型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归纳以及学生专业思维的启迪。在开篇纲举目张式知识体系框架的解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乐趣,养成“薄—厚—薄”式的读书习惯,并将提炼、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运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在“探究型”对话课堂的讨论思辨中,启迪学生的专业思维,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论证环节,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包含提出问题与假设、搜集资料与数据、分析并检验假设、解释检验结果、形成汇报材料这五个步骤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阶段性地通过知识体系的架构、学习方法的凝练以及专业思维的启迪,使得学习方法与专业思维根植于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事业心、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于人格与灵魂,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践行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打造“探究型”课堂,培养“思辨型”人才,成就“学术型”教师,这是本科教育应有的样子,更是大学课堂特有的魅力。笔者在推进“探究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分层次双语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与案例研讨式教学启迪学生的专业思维与使命思考,践行教书与育人相融合,学生思辨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显著,“思辨型”人才培养效果突出,荣获“聊城大学教学新星”、聊城大学“十一五”本科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与此同时,“探究型”课堂互动教学通过凝练提升科研方向,真正体现了“思辨型”人才培养与 “学术型”教师成长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笔者教学与科研相融合,荣获“聊城市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聊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搭建教学工作坊平台同全校教师进行教学经验总结与分享交流,得到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究型”课堂正是那有源之水,“学术型”教师恰如那“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常讲常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作者:聊城大学商学院 刘琛君)
作者:刘琛君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