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聊城大学篇)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提出,表明国家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提高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新时代。而打造“金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了“金课”的评价标准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索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学习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如果高校课程都按照“金课”标准“严要求、精把关、高控制”,那么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符合专业要求的合格人才。
从当前“金课”建设背景出发,依据“两性一度”标准,我进行所讲授的“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思考,希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分析高校“美学原理”课程的建设之道。
一、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体现课程“高阶性”
1.根据教学基本要求不断扩展教学内容。“美学原理”课程是哲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具有集哲学性、艺术性、逻辑性于一体的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依据教学要求扩展相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展补充相关哲学知识。“美学原理”课程中有些内容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思想直接相关,在涉及这部分内容时,需补充相关哲学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维脉络,由浅入深地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二是扩展补充相关艺术知识。谈到美学,艺术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美学原理”课程中大部分章节都需要借助艺术作品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美、认知美,这就需要对相关艺术作品的知识进行拓展补充。例如在讲授“崇高”时,需分析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才能理解“崇高”带给人的震撼与力量;在讲授“意境”时,需分析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才能领会中国画的意象境界。而如果不补充相关艺术知识,仅仅依靠理论阐述,便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融入反映前沿性的知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美学研究是不断发展的,而教材内容却是有限的。为了实现“金课”建设的“高阶性”标准,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严密的逻辑关系将前沿研究成果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使课堂更具学术性和拔高性。
2.教学内容需理论联系实际。人文社科类课程大多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美学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对于抽象的理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不是很高。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讲生动,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理论结合实际是很重要的方面,选择恰当的实例能够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甚至能够使教师的授课“事半功倍”。实例的选择需要有一定标准:首先需要服务于所讲内容,与理论知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次需要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或知识储备相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生动性。
3.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对于“美学原理”课程而言,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知识,还要进行“美感升华”,提升到美育的层次,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例如学习“自然美的产生”一节,在课程结束时,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经典语句,启发学生守护自然,共建美丽中国。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实现对于授课内容的透彻领悟,又可以将理论知识提升到情感价值观方面,实现爱自己、爱生活、爱国家。
二、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体现课程“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方法是载体。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依据“金课”建设“创新性”的标准,教学“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一言堂”的情况,将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
1.问题探讨教学法。该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个问题,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问题、发表见解、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美和真善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美学意义上的善与生活中的善有哪些区别”,“艺术作品对生活中真善美有哪些体现”,进而讨论“美和真善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一步步地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思考。课堂讨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讨论题目的选取和设计,以及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引导,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
2.自主学习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授课进度,可选择每一章布置一个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让选定的小组成员课下收集资料,最后由小组代表将主体思路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形成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报告。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科研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表示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就感,愿意对前沿问题进行了解与思考。
3.团队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目前,“美学原理”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申报过程中,课程脚本力图精练简洁,重点突出,形成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美学原理”课程在将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学生首先利用线上网络平台中的视频、课件和试题完成自主学习和讨论,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并回答学习疑问,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实现老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
三、不断改进考核评价机制,体现课程的“挑战度”
按照“金课”建设标准,“美学原理”课程今后可增加形成性考核所占的比重,提高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主题发言在总分数中的权重,使学生将学习与思考落实在平时,从而倒逼学生回归基础,注重点滴的积累;同时,还应注重期末考试出题方式的改变,提高发散性题目和归纳提高性题目的比重,减少诸如名词解释等背诵性题目的比重,改变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情况,而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四、课程评价
“美学原理”课程目前已经完成四轮教学,且在2018年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也将此门课程报送为参赛课程,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竞赛环节中,评委对于该门课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启发性地、环环相扣地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具备学术性,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较好的师生互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是“美学原理”课堂的特点。作者也曾有两个学期尝试采用自主学习法,每次课的前十分钟是小组发言时间,每一次主题发言,学生都非常积极,小组汇报的形式也不断创新,甚至有小组采取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汇报,而且PPT的效果呈现也越来越好,很多汇报都是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在每学年的学生评教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给予好评,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美学原理”能够有收获感,授课内容丰富,且能够做到条理清晰,能够把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能够对美有更深刻的领悟和认识,也表示将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作者: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晋)
作者:刘晋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