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聊城大学篇)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后,“水课”与“金课”便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何谓“金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与之相反,低阶的、陈旧的、没有难度的课就是“水课”。就课程本身而言,并没有“水课”与“金课”之分,然而,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门课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这其中便有了“水”与“金”的差别。可见,教师的备课、授课以及课后反思诸环节,对打造“金课”起着关键性作用。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因此,抽“水”注“金”,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教学课题。
本人多年来执教的“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数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为将“数学分析”课程打造为“金课”,特提出“一二三”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过程。
一、以“培养目标”为中心
培养目标决定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是创新课程内容、增加课程难度的基础。
二、注重“两个转变”
1.“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为课程抽“水”注“金”的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起引领与主导作用,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演员”,是课程的主体,是求知者、探索者、发现者、创新者。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思维的主动性,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使得学生的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批判性发展。同时,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通过这一转变,努力将“数学分析”打造成学思结合的“高阶课程”、师生互动的“创新性课程”。
2.“以考试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考试对学习的引导功能是一种强大的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事实证明,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会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记忆性学习,而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将“以考试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是打造“金课”的有力保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对“一纸定乾坤”的考试进行改革,构建多元的考试形式,将课程考试分为过程性考试与期末考试两部分,过程性考试包括课堂讨论、开放性作业、论文、课后小组学习等几个部分,逐渐增大过程性考试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弱化考试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考试是督促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兴趣作为支撑点,培养各种能力。
三、完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过程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为课程“淘金”。为课程“注金”,首先要为课程“淘金”,备课就是“淘金”的过程。“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三备”原则。
“一备”:备知识。钻研教材,使概念、定理、习题等在脑海中清晰呈现,重新梳理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画出知识结构图与思维导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所授知识点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给出应用案例;再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挖掘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将定理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做题,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经过“钻、查、思”三步,建构起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二备”:备教法。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数列极限概念”一节,选用数形结合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连续性概念”一节,选用案例教学,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函数极限性质”一节,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备”:备学生。充分地备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要备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相关知识点的积累度,“数学分析”是知识点环环相扣的课程,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积累,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备学生对教学知识体系设置的认同度,只有学生对知识认同,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要备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了解学生的诉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本节课的情感价值目标也才得以确立。
2.展示课堂教学艺术,为课程“注金”。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学内容展示的过程,而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很欣慰,我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他们对“数学分析”课程充满了热情,学生会在第一时间“秒杀”第一排座位,抢不到第一排座位的坐在马扎上听课,他们排成三排,对讲台形成一个“包围圈”,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记笔记,踊跃发言,积极完成课后开放性作业。如此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除了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外,教师所起到的“催化剂”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教师发挥“催化剂”作用的过程就是为课程“注金”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爱心,用爱来鼓励、引导。教师可以用语言神态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作为“数学分析”课程的老师,语言应该是带有启发性的、严谨的、精练的、逻辑性强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定要兼顾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宰课堂。板书与PPT展示也是“数学分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教学主要内容的凝练,也是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标,规范漂亮的板书与美观大方的PPT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及时有效的课后反思,为课程“添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做人如此,上课亦然。一节完整的课,不仅仅需要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的激情发挥,更需要课后的反思与总结。每一节课结束,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反思。从“教”的角度,反思本节课的成功点、失败点,反思后续点,找准目标,对症下药,使课堂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从“学”的角度,反思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反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程度,反思学生课堂上创造性的想法,反思师生互动的效果。及时有效的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修正日后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会发微信对我说“您上扬的嘴角可以温暖课堂”,他们也会在评教问卷中写下“喜欢宋老师,喜欢宋老师的课堂”。正是因为对学生的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爱,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点成绩,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山东赛区特等奖,聊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聊城大学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获“聊城大学教学标兵”“聊城大学师德标兵”“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全力打造“金课”,赢得课堂精彩,更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志业追求。打造“金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更是一个付出爱、智慧、热情和辛劳的过程。从教20多年来,我也一直乐此不疲,因为我始终坚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作者: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宋颖)
作者:宋颖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