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青岛理工大学篇)
在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课程的构成主要分为四大类: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通识课教育基础上开展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基础。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就是学生的专业领路人,其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兴趣和理解。
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续课程的影响很大。工科类专业基础课大多具有基础理论内容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但理论偏于抽象的特点。以“工程热力学”为例,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公式多、应用条件复杂,内容多且分散,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专业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急于和盘托出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估单一。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了“学习卡片”“分组案例”“科技创新比赛带动教学”三种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工程热力学”,也适用于其他工科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过程。
一、学习卡片
“学习卡片”的教学方式是为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而提出的。在每次讲课之前,为学生准备好学习卡片,人手一份。学习卡片上,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习卡片内容设置原则:(1)简单可记。最好是填空或者判断题,主要考查对所讲内容的理解。(2)重点内容。卡片上的内容必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了解层面的内容尽量不设置。(3)要有提示性的语言。如果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所学内容,应设置提示性语言。(4)要有书写空间。如果涉及作图题,应有学生作图、书写、草稿的空间。(5)时间顺序。卡片内容与讲课内容要一致,在顺序上要同步进行,不能具有跳跃性。(6)加入课堂思考和总结。在每章结束的位置,预留学生自行总结重点、难点的空间。
学习卡片使用方法:每次上课前,把上次课使用的已经批改过的学习卡片发给学生;并把本次课要使用的新的学习卡片下发给学生。下课后收回所有学习卡片,批阅,并将批阅的成绩及时反馈到课程网站上。
学习卡片的优点:(1)能够起到点名的作用,每次课不用浪费时间点名。(2)能够让学生带着任务上课,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寻找问题的答案,收获更大,也更容易把握课堂上的重点,提高课堂听课效率。(3)教师在批阅学习卡片时,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正答率较低的知识点,在下次讲课时,应当重点回顾。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出现类似问题。(4)学生将所有的学习卡片整理成册后,可以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二、分组案例教学
分组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分组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是这样的:
在第一次课堂上,提出让学生自行分组。以“工程热力学”为例,授课时间为15周,让学生自行分成12个小组(刨除第一次课、法定节假日的课、最后一次课)。学生课下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分组。
每个小组给定一个课后思考题目。这些思考题目必须是与“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对现行政策的讨论,可以是对专业内最新技术的介绍,也可以是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专业问题。这些问题难度要适宜,让学生有能力解决但需要一定的思考。
分组题目的顺序要与大纲的顺序一致。但有些题目需要在课堂讲述之前提出,有些题目可以在课堂讲述之后提出。举例说明:在讲述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前,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生活中、专业中用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现象,比如:温度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压力自发地从高到低、密度自发地从高到低、摩擦生热、电变热的例子等。通过学生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述,就能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尤其是专业案例的引入,如果学生提到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则可以一笔带过。
再比如讲述喷管的一维稳定绝热流动方程,讲述完喷管的知识之后,在课堂上,会给学生讲一些用到喷管的案例,比如飞机引擎、汽轮机、人工造雪机、蒸汽喷射制冷等,课下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没有用到喷管的案例呢?学生熟悉喷管的工作原理和能量方程后,就可以查找更多的案例了,有些案例甚至可以作为下一届教学的素材。
各组成员课下完成查找和整理资料的工作。将所查到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成一个PPT,并且每人要写一篇相关论文。每周的第二次课,下课之前的15分钟留给学生。其中,让学生讲解10分钟;答疑5分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听课学生提出问题,当场回答。任课教师根据PPT形式、内容、讲解情况、查阅文献、撰写论文质量等给出拓展得分。
学生分组题目制定原则:(1)跟课堂讲述内容紧密相关,而且是课堂内容的拓展。拓展题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查找资料,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与本课程无关的任务题目不能出现。(2)时间顺序与课本保持一致。但是某些题目,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身就晦涩难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情况,可以让在正式授课前提出该分组问题。某些题目,比如太阳能制冷或者喷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可以在正式授课结束后提出,这样学生学习了制冷和喷管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去查找相关内容,能够起到巩固、温故而知新的作用。(3)题目不能过于简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需要学生查找文献等才能找到答案。
每组同学讲述完以后,当堂打分。课后将学生所查找的资料收集起来,并将学生的成绩和查阅资料等(包括学生所查找的视频材料等)挂在课程网站上。
三、科技创新比赛带动教学
“工程热力学”内容很多,从动力循环到制冷循环,从水蒸气到湿空气,都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大量地提出思考性和批判性的问题,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带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不仅回顾了专业基础课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为在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要准备BIM模型、实物模型等,还要撰写专利,需要具备一定的文档编辑能力。
学生在申报专利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项目的内容、实施方式,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其收获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点,还包括撰写、申请专利的注意事项等。
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科技创新比赛同样如此。有了公开的专利或者是已经授权的专利证书,学生在申报科技创新比赛时信心更足,收获更大。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获奖证书和喜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简介:刘龙,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讲师。曾获得第六届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作者:刘龙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