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丨教育评价要在“破”与“立”上下真功夫
发布时间:2021-02-19 00:4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于洪良 A+A-
-分享-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作出了新的部署,要求系统设计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改革,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2020年11月,教育部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为高校学科建设做“健康诊断”。与前四轮大不同的是,这次评估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

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剑指“唯论文”问题,明确提出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等十个“不得”的底线要求。

这一套教育评价“组合拳”,既是对全国教育大会和我省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有力应答,标志着一场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划时代教育改革已然拉开序幕。 

“教育评价”是什么?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实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评价的价值、指标、工具以及如何为各级各类教育基于不同目的提供反馈等多个方面。斯坦福大学“挑战成功”项目组认为,过分强调学业成绩不仅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时间自我探索,难以成长为有韧劲、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也使学业一般的学生边缘化,被判定为甚至逐渐自认为是没有未来的人。目前,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开始探索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改革,推动学业评价的过程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学生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提升多种能力,养成优良品德。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师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敬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所以,引导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和教师的评价标准都不能狭隘。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与“指挥棒”,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盘”。 无论承认与否,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大多数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

 “教育评价”为何重要?

 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评价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当前教育评价问题集中体现为“五唯”,这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有悖于教育的本质。

单就“唯论文”而言,单纯以发表论文作为是否具有参评资格和职称晋升硬性条件的做法,有悖于大学教师的使命担当,不利于教师正确职业观和学术观的养成,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块“顽疾”。当然,不唯论文不是不重视论文,而是让我们更加明晰论文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促使科学研究更有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日趋改进。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范畴,力图解决“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机制。2016年,《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对广受关注的科技人才的“帽子”问题表明了态度。这些举措对纠正“五唯”教育评价体系发挥了应有作用。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教育评价”怎么办?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一重要指示表明了克服“五唯”问题的坚定态度,也使得教育评价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是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

《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还是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全方位的评价。当前,要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全面反思、审视、调整、完善现行的各类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破“五唯”,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审慎稳健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与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让教育评价“指挥棒”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要在“破”与“立”上狠下一番真功夫。改革是破除重分数轻素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学历轻能力等不合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同样也是完善科学履职的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塑造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教育生态,确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加快建立破“五唯”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被喻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当下,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试水正在进行的第五轮学科评估,能否有呼谷传响、立竿见影之效?能否为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开好头、起好步?我们满怀期待。

(作者简介:于洪良,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作者:于洪良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