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始建于1906年,是山东省属高校最早获批硕士点(1978年)和博士点(1986年)的学科,1998年设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1995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下设4个研究方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2020年12月,作物学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名单。
厚基础、强内涵,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在学科建设中,学院党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
学科实力突出,团队实力雄厚。团队成员107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教学名师等9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7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泰山学者系列专家和省突出贡献专家1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外籍兼职教授6人。
教研平台完备,科技创新领先。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18个,仪器设备总值2.67亿元。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课题146项,在《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633篇,其中SCI收录329篇;授权发明专利73项。
人才培养卓著,交流合作广泛。设有4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农学专业群、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农学专业群对接产业项目。其中,农学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是山东省一流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培养了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等6位院士为代表的1.3万余名优秀人才。“十三五”以来,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和交流168人次,承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23次,与国内外76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服务一流。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全国排名第5,山东省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和栽培生理方向居国际领先水平。学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宗旨,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产学研密切结合为特色,引领作物学学科和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守初心、担使命,服务发展硕果累累
坚守学科初心。学科凝练形成了立足区域生产实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致力突破共性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的鲜明特色,已发展成为我国作物生产的“创新源”“成果库”和“人才高地”。
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行业领军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山东唯一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高校。
坚持“顶天立地”“十年磨剑”的科学研究特色。围绕国家和山东省农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是省属高校唯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学校,发表了我国小麦研究领域唯一《科学》论文,为攻克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金钥匙”,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坚持强农兴农的社会服务特色。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是山东省属高校拥有农业智库专家最多、培育作物新品种最多、研发农业主推技术最多、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多的学科。
服务发展需求。学科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全面对接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在攻克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紧密对接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十三五”以来,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72个。其中,山农30和山农28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创造了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山农20作为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连续4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作物绿色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100余项,其中14项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研制配套农机装备16台(套),研发新肥料、新农药等产品12种,授权发明专利73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累计推广7.7亿亩,为作物绿色提质增效和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现有农业农村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和山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等43人,“十三五”以来,1200余人次开展技术指导,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000余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万余人次,向国家、省政府等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或调研报告200余份。荣膺“齐鲁时代楷模”“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齐鲁最美教师”各1人,9人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4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建立160余个高标准实验基地,为“黄河粮仓”和“渤海粮仓”建设、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千亿斤以上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起点、新征程,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面向未来,作物学学科将坚持以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前瞻布局,凸显传统优势,全面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围绕“适度规模,优化结构,重点培育高端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建设思路,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在国内外作物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引领学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学术骨干,强化新兴研究方向和实用技术研发队伍,进一步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作物学师资队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围绕作物学学科和专业方向,以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教育(OBE)为理念,全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协作交流,培养一流的科教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行业管理者和企业家,以及其他各类领军人才。
加强科学研究创新。以作物优异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作物育种理论与新品种培育、作物生理与生态、作物精确管理与安全生产、种子生产与加工等为重点,建设国家级和国际科研合作的基础理论创新与示范应用研究平台。通过组织重大项目进行协同攻关,创制新种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品牌,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学科国内外学术水平与影响力。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作物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内外均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在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贡献巨大,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约束和生产一线技术难题,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传承创新学科文化。一流的学科建设必须有一流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强学科文化建设,秉承“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一辈农学人的农业情怀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全过程。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吸引和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服务于本学科发展。在现有国际合作平台基础上,利用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培育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学术声誉。
作者:特约通讯员 王 静 李 涛
编辑:王骄